科学家今日警告,全球暖化导致南极洲冰层融化速度比以往快,现在每年融掉的冰体大约是40年前的6倍以上,导致全球各地的海平面不断上升。 若融冰的速度没有减缓,到了2070年,预估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的问题将对全球沿海城市与低洼地区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南极在2009年到2017年间,每年平均融冰2780亿吨,6倍于1979年到1990年间每年融冰440亿吨。美国同侪审查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Pro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科学家今日警告,全球暖化导致南极洲冰层融化速度比以往快,现在每年融掉的冰体大约是40年前的6倍以上,导致全球各地的海平面不断上升。 若融冰的速度没有减缓,到了2070年,预估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的问题将对全球沿海城市与低洼地区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南极在2009年到2017年间,每年平均融冰2780亿吨,6倍于1979年到1990年间每年融冰440亿吨。美国同侪审查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Pro
刘诗平摄11月29日,“雪龙”号进入南极圈,行驶在冰山林立的南大洋浮冰区。 当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进入南极圈,预计30日早晨抵达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外缘海域,展开大规模卸货作业。
科考队员在为雪地车加油,准备踏上返回中山站之途(1月23日摄)。 1月24日,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科考队员在为雪地车加油,准备踏上返回中山站之途(1月23日摄)。 1月24日,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撤离昆仑站营
1月18日,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飞越南极昆仑站上空。当日,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机场。这也是“雪鹰601”投入使用以来第三次成功降落在这一海拔4090米的机场。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24日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16名昆仑队队员自本
科考队员在为雪地车加油,准备踏上返回中山站之途(1月23日摄)。 1月24日,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科考队员在装箱冰雪样品(1月22日摄)。 1月24日,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新
来源:中科院之声1月18日,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飞越南极昆仑站上空。当日,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机场。这也是“雪鹰601”投入使用以来第三次成功降落在这一海拔4090米的机场。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24日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16名昆
原标题:独家报道:“雪龙”号意外与冰山相撞之后正在南极的我国科考船“雪龙”号,最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19日,“雪龙”号在南极的密集冰区里航行,受到浓雾影响,意外与冰山碰撞。当时的天气情况究竟有多恶劣,浓雾究竟有多浓?“雪龙”号与硕大的冰山碰撞,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后船上的科考队员又是怎么处置的呢?紧急关头 “雪龙”船团队如何应对?浓雾重重 能见度严重下降事发当时,“雪龙”号在冰区内航行四周都被浓雾缠
正在南极的我国科考船“雪龙”号,最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19日,“雪龙”号在南极的密集冰区里航行,受到浓雾影响,意外与冰山碰撞。当时的天气情况究竟有多恶劣,浓雾究竟有多浓?“雪龙”号与硕大的冰山碰撞,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后船上的科考队员又是怎么处置的呢? 紧急关头 “雪龙”船团队如何应对? 浓雾重重 能见度严重下降 事发当时,“雪龙”号在冰区内航行四周都被浓雾缠绕,肉眼的能见度非常低,直到迎面碰上
“雪龙号”科考船19日撞上冰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如今事件有了最新发展:科考船已于27日从事故发生地转移,停靠中国南极长城站。国家自然资源部决定送53名科考队员回国,与家人团聚。中国驻智利使馆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已租飞机准备飞往南极乔治岛。正在智利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独家报道,并持续追踪任务进展。2019年1月28日 智利第28天:要让“雪龙号”科考队员回家过年!中国驻智利使馆接受重任“雪
资料图: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中新社发 自然资源部所属极地中心 供图中新社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 阮煜琳)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北京时间29日从长城站启程,将前往南极中山站,接中山站度夏考察队员后,将返航回国。官方消息称,北京时间1月19日,因受浓雾影响,“雪龙”号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与冰山碰撞,碰撞时船速3节,约为时速5.56千米,致使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
近日,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人们体验了一把不输南极的"凉爽"。
中国南极泰山站的自动气象观测站(2018年12月25日摄)。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队员2月7日在距离中山站100公里处的南极冰盖上架设了一套自动气象站,以获取南极地区的温度、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等相关资料,提升极地气象服务和对极地大气的了解。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中国南极昆仑站的自动气象观测站(1月23日摄)。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队员2月7日在距离中山站100公里处的南极冰
刘叔探南极【祝贺!中国南极科考队内陆队顺利回到中山站】8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昆仑队和泰山队)37名队员在暴风雪中顺利回到南极中山站。内陆队队员将于2月15日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国内,预计3月10日左右抵达上海。(记者刘诗平)
“雪龙”号抵达南极中山站2月8日,南极科考内陆队的车队行进在途中。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新华社南极中山站2月9日电(记者刘诗平)“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9日抵达南极中山站,并于当天开始用船载直升机“雪鹰12”向中山站吊运燃油。1月29日,“雪龙”号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从长城站航向中山站。按计划,“雪龙”号将在中山站附近停留6天,进行中山站燃油补给,并将本次科考取得的相关样品等运至船上。
悲! 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 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鄂栋臣 今天早上 因病在武大中南医院去世 享年80岁 鄂栋臣资料图 来源:东方IC 参加了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 1960年,21岁的鄂栋臣考取了武汉测绘学院,攻读天文大地测量专业。 鄂栋臣曾参加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彼时45岁正值壮年的鄂栋臣,在母校武汉测绘学院任教,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
本报记者 李 艳 最近,一条来自地球最南端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已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运行。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成功改建,标志着中国在南极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南极地震台新一代观测房 对公众来说,这个消息让更多人知道“哦,原来南极也有地震台站”,也让人们好奇这个建在冰天雪地里的地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3时28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中国第三十五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由东经107度01分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龙”号自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起航赴南极考察,今年2月14日自中山站附近海域启程回国。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南极严酷自然环境和各种挑战,积极应对“雪龙”号意外触碰冰山突发事件,取得了一些重大科考进展和考察成果。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05
3月6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凯瑟琳•乔伊率领一支英国考察队带着军用探雷器去了南极,并在该仪器的帮助下发现36颗铁陨石。 资料图:南极。 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文字来源:东方头条 据悉,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约三分之二的陨石发现于南极。但科学家们发现,与其他大陆相比,在南极发现的铁陨石非常少(南极占0.5%,其他地区占5%)。
新华社“雪龙”号3月6日电 题:“雪龙”号驶入我国海域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6日航行在我国南海海域,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建成我国南极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6日航行在我国南海海域,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