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视记者从南极发回的一段独家视频引发关注,正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中,撞上了冰山。很多网友很是担心雪龙号的安全。具体情况到底如何,一起来看。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今天,央视记者从南极发回的一段独家视频引发关注,正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中,撞上了冰山。很多网友很是担心雪龙号的安全。具体情况到底如何,一起来看。
图为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降落南极冰盖之巅。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科技日报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陈瑜)自然资源部21日发布消息,“雪龙”号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于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10时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因受浓雾影响,在南纬69°59.9',西经94°04.2'位置与冰山碰撞,碰撞时船速3节(约5.56千米/小时),船艏桅杆及部分
正在南极的我国科考船“雪龙”号,最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据“央视新闻”公众号(cctvnewscenter)1月28日消息,19日,“雪龙”号在南极的密集冰区里航行,受到浓雾影响,意外与冰山碰撞。当时的天气情况究竟有多恶劣,浓雾究竟有多浓?“雪龙”号与硕大的冰山碰撞,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后船上的科考队员又是怎么处置的呢?紧急关头 “雪龙”船团队如何应对?浓雾重重 能见度严重下降文内图片均来自央视新闻公
资料图: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中新社发 自然资源部所属极地中心 供图 中新社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 阮煜琳)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北京时间29日从长城站启程,将前往南极中山站,接中山站度夏考察队员后,将返航回国。 官方消息称,北京时间1月19日,因受浓雾影响,“雪龙”号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与冰山碰撞,碰撞时船速3节,约为时速5.56千米,致使船艏桅杆及部分
新华社南极内陆1月29日电(记者 刘诗平)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16名队员已于28日安全撤离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南极冰盖高原地区,抵达海拔2816米、距南极中山站800公里处。 目前,16名队员状态良好,返回途中将继续进行冰穹A-中山站断面的冰川综合考察以及采集表层雪样和观测雪冰温度等科考工作,预计2月8日左右返回中山站。 昆仑队自1月4日抵达位于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以来,
2月3日,车队在暴风雪中离开泰山站(图右)踏上归途。 2月3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两支内陆队——昆仑队和泰山队的37名队员在暴风雪中离开泰山站,开始返回520公里之外的中山站。内陆队队员预计将于2月8日左右抵达中山站,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将在返程途中的南极冰盖上度过。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科考队员在进行撤离前的现场环境清理(2月2日摄)。 2月3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两支内陆队
“雪龙”号抵达南极中山站2月8日,南极科考内陆队的车队行进在途中。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新华社南极中山站2月9日电(记者刘诗平)“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9日抵达南极中山站,并于当天开始用船载直升机“雪鹰12”向中山站吊运燃油。1月29日,“雪龙”号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从长城站航向中山站。按计划,“雪龙”号将在中山站附近停留6天,进行中山站燃油补给,并将本次科考取得的相关样品等运至船上。
中新社北京2月13日电 (常利军 韩立波)中国地震局13日发布消息称,日前,在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考察活动中,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开始运行,中国在南极的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观测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资料图:“雪龙”号科考船顺利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康东海 摄改建后的长城站地震台将有效提升中国在南极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开
新华社“雪龙”号2月17日电 特写:南极西冰架的冰山与动物世界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2月15日,“雪龙”号途经南极西冰架。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15日5时10分航行到东南极的西冰架,一个冰山列阵和动物群集的世界出现在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的眼前。 南极洲除了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三大冰架之外,还有众多冰架散落延伸在南大洋上,作为南极第九大冰架的西冰架便是其中一
2月15日,"雪龙"号途经南极西冰架。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15日5时10分航行到东南极的西冰架,一个冰山列阵和动物群集的世界出现在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的眼前。南极洲除了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三大冰架之外,还有众多冰架散落延伸在南大洋上,作为南极第九大冰架的西冰架便是其中一个。这是像初生荷叶一样的新冰(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雪龙"号14日从中山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2月14日报道称,经历了53年之后,阿根廷空军恢复了通往该国设在南极洲最南端的基地的空运航线。 报道称,2月9日,阿根廷空军2架由加拿大德哈维兰飞机公司制造的DHC-6“双水獭”通用飞机开始执行“极地行动”任务,其从位于南极北端附近一座岛上的马兰比奥基地起飞。 途中经停英国罗瑟拉研究站之后,其中一架序号T-85的“双水獭”飞往英国设在南极的“蓝天”科
1、南极高原东部的富济冰穹高脊,零下93.2℃:该高脊位于南极高原东部的冰穹A和富济冰穹之间。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这一温度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低的温度。 2、俄罗斯的沃斯托克观测站,又译为东方站,零下89.2℃:沃斯托克观察站是一个俄罗斯的南极观测站,海拔3488米。自1983年7月21日记录到这一冷得刺骨的温度以来,它依然是官方认定的地球上最冷的地方。 3、南极高原的冰穹A,零下82.5℃
楚天都市报2月21日消息,那个曾经的放牛娃,那个曾连续11次挑战南北极的汉子,那个为我国极地科考奉献一生的老人,走了,去了比南北极更遥远的地方。楚天都市报记者21日获悉,被誉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的武大教授鄂栋臣,今晨因病在武大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鄂栋臣曾参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一生参与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他是武汉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
2月14日,“雪龙”号起航回国。 当地时间2月14日下午,“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126名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离开南极中山站,返航回国。完成任务的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也于当晚由中山站转场离开南极。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当地时间14日下午,“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126名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离开南极中山站,返航回国。完成任务的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也
南极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正在经历第三次南极越冬。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安装成功。在天空晴好时,今年他和团队可实现对极区中高层大气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填补我国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空白。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顺利完成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建立起了南极中山站。从零起步,如
中山站第一代建筑——老主楼。( 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2分的中山站,一睹这个地球最南端的中国“科学小镇”的风采。 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的船载直升机从空中鸟瞰中山站,一座座建筑造型新颖、色彩明快,它们分布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共同组成设备完善、技术先进、也是中国极地科考史上规模最大的科考基地。 位于中心位
北京时间4日凌晨3时28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由东经107度01分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赤道海域风平浪静,印度洋上的霞光分外美丽。返航最后阶段,“雪龙”号积极做好安全工作。鉴于本海域不时有小股海盗出没,船长组织船员和其他部分科考队员日夜值守,确保安全。此外,船员们还抓紧时间在回到国内之前对船上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保养。“雪龙”号自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起航赴南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成果多 “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3月6日航行在我国南海海域,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建成南极首个雪下工程 科考队在泰山站新建了中国在南极的首个雪下工程。新建雪下工程完成了站区能
3月6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航行在我国南海海域,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安装中的泰山站雪下建筑(2019年1月5日摄)。 3月8日下午,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从南海穿越巴士海峡,继续行进在返回上海的途中。 本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泰山站二期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在深雪之下组装建筑,安装发电、新能源、污水处理、融雪、远程无人值守供电等系统。作为我国首个南极雪下工程,泰山站雪下建筑进行了多项创新。 新华社发(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供图)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