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宝”出行服务③|频频跨界 苏宁、BAT打的什么“如意算盘”?
3月22日,上游新闻记者调查了解到,新能源共享出行投资火爆,苏宁、阿里、腾讯、百度等在汽车领域频频出手。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716亿元。
人人垂涎的唐僧肉 蕴含千亿级蛋糕
作为出行领域的“新人”,苏宁在汽车领域早已出手,在去年,苏宁就曾宣布将在重庆落地汽车超市。对于此次出资,苏宁方面称,这有助于丰富公司的“生态圈”。未来,苏宁也将继续围绕强化渠道网络、商品供应链、服务、科技等方向开展。“这与公司发展零售核心业务息息相关,将助力企业发展,提升竞争力。”苏宁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对于腾讯、阿里而言,均回复以公告为准。但阿里在汽车共享出行领域早有斩获。早在2017年9月,阿里就与盼达用车签署合作协议,盼达用车采用阿里云服务器,以保证用户数据安全;实现车辆调度、运营服务更多的AI化、智能化;对用户进行“画像”,除了分析用户需求外,还将分析所在城市的运营情况、交通状况等,对产品进行优化。腾讯也将其西南总部落子重庆,智慧交通是其发力的重点之一。
为何众多互联网巨头频频跨界,涉足出行服务市场?究其原因,还在于出行服务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研究表明,出行服务正成为继汽车销售和汽车后市场后第三大重要市场。 根据OFweek智能汽车分析师测算,2017年市场规模达2675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5716亿元。另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汽车产业规模达到6.7万亿—7万亿美元,其中出行服务的增幅有望达到50倍以上。
根据环球车享的数据分析,一辆分时租赁车辆EVCARD,可以取代5.36辆私家车。
降本增效是盈利关键 跨界合作将是常态
纵观出行服务市场,一边是各路资本的“高歌猛进”,一边却是先行者“举步维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家出行服务企业宣布盈利。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出行的盈利未必取决于规模,不计回报的“烧钱”模式甚至让其“不适”。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绊脚石”也随处可见。例如,用户数据安全如何保障,许多出行品牌的取还车网点,共存于一些停车场,部分运营商对自有车辆调配管理不当,导致停车位承载能力“超标”,引发停车位使用混乱,从而影响到用户体验等。
这些领域,对互联网公司而言是“小菜一碟”。得益于此,互联网公司与车企方能频频“联姻”。
德勤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周令坤表示,目前,出行市场格局未定,仍有诸多跨界的新进入者。车企对用户需求、服务体验的把握能力上不及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端设计等层面也不是车企的强项。未来的出行格局一定是自动驾驶、电动车和共享出行的叠加。传统车企需要建立数据变现的生态,整合平台服务商、科技公司等合作方发挥数据的网络协同效应。
易观分析则认为,未来降本提效是盈利关键要素。而智能驾驶将较大程度解决目前分时租车便捷性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的痛点。
Gofun出行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谭奕称,共享出行正在从讲故事、拼规模的无差异化竞争时代,转向回归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课题上来。
盼达用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采用自动驾驶调度之后,无论是用户的停车体验,还是夜间调度都将降低人力成本,效率将得到巨大提升。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