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苏联海军全球部署硬抗美航母编队!30年美苏大洋争霸热点回顾

军事

2019-03-19 11:23

作者:砺剑堂主编

二战刚刚结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就开始出现对抗的局面。作为战胜一方的苏联海军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特别是,和其他军种相比,海军有其独特的优势——高度的机动性。海军可以长期进行远洋部署,停靠在可能(或实际)军事冲突的地区,但是又不进入任何国家的领土,不会构成侵略。

苏联海军从195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规划自己未来在世界主要大洋的作战行动。1958年,由12艘潜艇组成的苏联潜艇支队从波罗的海调往地中海,驻扎在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湾。这是苏联海军力量第一次成建制的出现在地中海,而且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阿尔巴尼亚,因为该国恰好接近处于地中海的中间点,苏联在部署在这里的12艘潜艇可以同时向东/向西控制地中海的广大海域。但是,令北约松一口气的是,仅仅3年之后,苏阿领导人就因为"政见不和"分道扬镳,阿国领导人收回了发罗拉湾的主权,由此,苏联地中海分舰队失去了最核心的后勤保障基地,其在地中海的军事存在变得非常困难,在后来的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特别是1973年美苏地中海大对峙中,由于没有可靠的后勤基地保障,苏联海军大批舰艇不得不超期部署,这让苏联海军地中海的部署变得非常困难,特别是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航母战斗群时变得非常被动。

冷战期间,苏联海军第一次参与正式的作战活动是在印度尼西亚。当年印度尼西亚刚刚独立时,其政治领袖苏加诺和苏联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1962年印尼和荷兰为争夺新几内亚的西伊里安而爆发战争时,苏联海军派遣了包括2艘潜艇在内的6艘军舰直接前往印尼,并参加了印尼海军的行动。当时苏联海军司令部直接电令该部队:"为阻挠货物和设备从岛上运出(后送),必须摧毁经过这一地区的悬挂任何旗帜的战斗舰艇及其尾随船只。"所幸,这场"无限制潜艇战"并没有发生,因为荷兰很快服软,并最终通过和印尼的谈判解决了伊里安的问题。当冲突解决后,苏联军队返回了国内,但装备全部留下,并编入了印尼海军

伊里安的行动最终以和谈收场,同样发生在1962年的另一场危机则几乎引爆两大阵营之间的核大战。1962年,苏联为反对美国扩大制裁古巴的行为,而组织了代号"阿纳德尔"的行动,企图在古巴建立苏联战略火箭军的基地,把苏联的核弹头部署到美国的下巴底下。为了完成这个规模宏大的任务,苏联海军从北方舰队调动了7艘导弹潜艇、4艘鱼雷潜艇;从黑海舰队调动了2艘巡洋舰、2艘导弹驱逐舰、2艘火炮驱逐舰,同时还抽调了一个导弹艇支队(12艘),以及相应的海军航空兵部队。

众所周知,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对于苏联而言,确实是悲剧性的,因为当时的美国海军在发觉苏军的行动后,组织了第四和第六舰队的主力(8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118艘驱逐舰和13艘潜艇)完全封锁了古巴。而苏联的潜艇当时多为寒带使用考虑,并不适应热带海洋气候,苏联633型潜艇在古巴巡航时,其舱内温度竟然高达65度!而且由于常规潜艇淡水储备不足,每人每天只能分到250克淡水,这导致几乎所有苏联水兵都患上严重的化脓性汗症。

由伊里安的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海军完全不具备和美国海军在大洋上对抗的能力。当时的苏联海军甚至不具备保护海外盟友的能力,拥有强大而作战力量均衡的海军力量,是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并为盟友提供保护的必然选择。认识到这些之后,苏联海军开始改变自己的行动模式,并尝试在各大海域长期性保持舰队存在。苏联海军的术语中也出现了一个新词——战斗执勤。按照苏联海军的解释是:"(它的目的是)使海军战备保持在军事行动一开始即能完成所领受任务的水平,以及在世界大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保障国家利益"。

从1966年开始,苏联海军每年从各大舰队中抽调一定数量的舰艇前往遥远的海域执行"战斗执勤"任务。特别是在具备有重要意义的地中海地区,1967年6月14日,苏联海军总司令第0195号命令,原先部署在地中海的第五分舰队升格为具备常设司令部的战役兵团。到1968年底,苏联海军在北方建立了第七分舰队,活动区域巴伦支海和挪威海,在太平洋组建第十分舰队,活动区域主要为南中国海,第八特种舰艇分队,主要活动区域为印度洋。至此,苏联大致完成了在全球的海上力量部署和建设,初步具备了在大洋盯住美军的能力。

1971年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为美苏双方海军的较量提供了全新的战场。战争刚一开始,美国海军就派遣了一个航母战斗群进入印度洋,意图压迫印度海军,并向巴基斯坦提供支持。但是美国舰队刚一抵达冲突海域,就受到了苏联海军的"特别关照"。为了有效对付美国的航母,苏联海军集结了2艘导弹巡洋舰、2艘导弹驱逐舰、2艘核潜艇和3艘常规动力潜艇组成的突击舰队死死盯住了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此时的苏联舰队已经实现了主要武器导弹化,完全具备第一时间击沉或重创美国航母的能力。由于受到苏联导弹巡洋舰的强大压力,整个战争期间,美国航母战斗群始终没有采取任何积极行动。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让美苏在地中海的对峙达到了冷战的最高峰。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总统萨达特在战争开始前2天告知莫斯科其作战计划,部署在地中海苏联第五分舰队随即开始撤侨行动,并且开始向地中海增兵。10月4日时苏联第五分舰队已经拥有3艘巡洋舰(2艘装备导弹)、6艘导弹驱逐舰、5艘护卫舰和11艘潜艇(2艘装备导弹),等到5日,第五分舰队又得到1艘导弹驱逐舰、4艘潜艇的增援。9日,有得到10艘驱逐舰的增援。等到10月31日时,苏联地中海分舰队的实力达到顶峰,有多达96艘的作战舰艇(大型水面舰艇34艘、潜艇23艘)正面对峙美国领导的北约海军约60艘各型舰艇。整个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在地中海剑拔弩张,苏联海军地中海分舰队集结的兵力足够发动一次齐射100枚反舰导弹的大规模突击,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美国航母战斗群完全无力拦截如此众多的反舰导弹。在强大水面舰队的掩护下,苏联当时甚至制定了向埃及紧急增援7个空降旅的作战计划(当时以色列将领沙龙率军突破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埃及沿运河修建的萨姆导弹阵地,兵锋直指开罗)。可以说,虽然当时苏联海军在舰艇技术水平上尚不及美国海军,但是苏联海军所爆发的气势则完全压制了美国为首的北约海军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海军又在南海取得了落脚点,并以越南金兰湾为基地建立第十七分舰队,和美军驻守的菲律宾苏比克基地隔海对峙。而随着80年代两伊战争的爆发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武装冲突的爆发,为了保障苏联船舶在波斯湾和红海海域的航行安全,苏联海军又组建了第85水面舰艇支队,专门为通过此海域的苏联船只进行护航(和今天我军的亚丁湾护航大致相同)。谁也没有料到的的是,这次护航却成了苏联海军最后的"绝唱"。从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的国家经济水平不断下滑,海外军事部署也不断收缩,地中海的第五分舰队于1991年解散并返回了各自的驻地,北方的第七舰队和太平洋的第十舰队分别并入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金兰湾的第十七舰队也撤回俄罗斯本土,并入太平洋舰队。

回首历史,苏联海军1950-1980年代随着两级对抗和苏联国力的发展,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海外部署,甚至一度对美国海军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苏联海军从最初的临时性远洋任务性部署,逐步演变为常规性驻扎,实现了大洋作战力量的常态化部署,保障了苏联在全球的政治利益。

但是,苏联海军的建设和部署有明显的冷战特点,突出意识形态,并未过多考虑经济回报。由于苏联经济的封闭性,海洋对于苏联而言,只是一块需要防御的侧翼,陆军才是苏联的核心力量,西欧是苏军最核心的突击地域,而遥远的亚非拉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对苏联有一定的支持,但是经济上的联系并不紧密,苏联没有建立类似美国的那种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拥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且所有自然资源完全自给自足的苏联也没有太多贸易活动调剂自身的动力。所以,苏联海军本质上就是为满足苏联领导人虚荣心,同时从侧翼掩护陆军的一支从属性的军事力量。这就注定了这支力量的建设就是一个无底洞,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舰队规模再庞大也是侧应陆军作战的辅助力量,无法为国家经济带来应有的回报,无法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这种建军思路注定了苏联海军最终的悲剧命运。

冷战结束至今已经26年,苏联的继任者俄罗斯至今越发窘迫,始终走不出衰退的圈子,而昔日的霸主美国也力竭声衰,不复昔日的强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