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扎」启示录:年轻人需要怎样的音乐剧
“牛逼!”
米开朗琪罗·勒孔特(Mikelangelo Loconte)在舞台上用中文喊出这句话时,将舞台团团围住的观众沸腾了。在四周的尖叫声中他又冲到舞台边,对观众喊道:“We love you!”,而观众也紧跟着以“Love you!”作为回应。这样的互动在呼喊声中持续了五个回合。
这一幕发生在2月22日,法国版《摇滚莫扎特》(下称“法扎”)在北京首演后的演员返场,米开朗琪罗·勒孔特在该音乐剧中饰演主角莫扎特。
今年是法扎第二次来到中国,北京是这一轮9城巡演的第7站。在北京连续17天的演出期间,天桥艺术中心能容纳1600人的大剧场平均上座率超过8成。一年前,该剧在上海驻演期间总票房也超过1945万元。
饰演剧中萨列里的洛朗·班(Laurent Bàn)被中国的粉丝们称为“老航班”。
在这背后,是其更年轻化、娱乐化的内容生产形式和运营思路:一方面通过先发行音乐专辑再上演剧目的方式,在前期聚拢粉丝、增强音乐剧本身的热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中国落地时更多地借助垂直社区和社交媒体的聚合扩散作用,吸引更多以年轻人为主的增量观众。
这些年轻人自发地组成了松散而庞大的粉丝组织,会在角色、甚至演员的经历中找到自我投射和情感认同,甚至会像追星一样跨城、跨国地追剧——相比于传统音乐剧在中国的文化属性,法扎有着更多互联网语境下娱乐内容的特征,而它的观众也具备了更多粉丝属性。
这很大程度上是法国创作方和中国运营方的有意为之,也让法扎成为小众音乐剧在中国市场延伸至更多维大众群体的一个有效样本。
法扎巡演版的导演兼舞台总监弗朗瓦索·舒克耶(François Chouquet)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一款娱乐产品:“《摇滚莫扎特》在法国是被视作‘娱乐’的,说‘娱乐’没有贬义,只是要将它与传统戏剧区分开来。”
“我们造了一个梦,让年轻人进来,也为他们打开了古典音乐世界之门的一个小小缝隙。”
01 | 娱乐化的音乐剧
45岁的米开朗琪罗·勒孔特已经连续十年在法扎的舞台上饰演主角莫扎特了。
2009年9月,法扎在法国巴黎体育宫首演,全场4000个位置座无虚席。在首演前,法扎提前发行了收录剧中两首单曲的唱片,并迅速冲上了2008年全法销量榜的榜首。这使得法扎在首演之前就已经积聚了一批忠实地粉丝。
与百老汇音乐剧先进行音乐剧表演,再发行唱片的模式不同,法国音乐剧往往在生产环节上将音乐唱片的发行前置,且歌曲带有较强的流行音乐特征。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以法扎为代表的法国音乐剧更加的娱乐化,且带有鲜明的粉丝属性。
今年是米开朗琪罗·勒孔特第十年在法扎这部剧里饰演莫扎特这个角色。
“当年法扎在法国演出时第一批粉丝就来自于剧中歌曲的粉丝。”舒克耶回忆称。而我这次接触到的十名中国粉丝,在最开始也同样是先被法扎的音乐所吸引。
喜欢二次元的ASKI最开始接触到法扎是在2016年,她从B站上听到法扎歌曲的那一瞬间,觉得自己被“击中了”。那时,这部剧刚经历完在法国长达五年的停演,准备在韩国重启巡演,于是她特意请假去韩国,连看了六场演出。
ASKI喜欢米开朗琪罗·勒孔特,会亲昵地称呼他为“小米”。从2016年到现在,她已经在韩国、上海、北京等地看了十多场演出,并且只购买“小米”出演场次的门票。
五年前跟ASKI相识于漫展的三山也是法扎的粉丝,今年法扎来北京巡演,她几乎场场都看。“跟上班似的。”她在剧中最爱的角色是萨列里——这位意大利作曲家在剧中被写成大反派——他对天才又羡慕又嫉妒的复杂情绪让三山找到了共鸣。
如今,对于这些反复看法扎的粉丝们来说,它的意义早就不局限于它所讲述的故事的本身。
不论是剧中的角色,还是剧外的演员,都一定程度上成为粉丝们自我投射的对象。他们不仅会在看剧时会关注更多唱腔、台词、走位、舞台灯光这样的细节,还会期待跟演员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在韩国看法扎时,三山每天都会去堵SD(Stage Door,戏散场之后,观众可以去剧场后门与演员交流),跟演员聊角色理解。
这种忠诚一部分来自于法扎十年以来的固定班底:不仅米开朗琪罗·勒孔特一直饰演莫扎特一角,甚至连替补演员努诺·雷森德(Nuno Resende)都没有换过。剧场演员们从表演、到戏外的人格魅力在持续增加已有粉丝粘性的同时,又有效地吸引着新的年轻人。
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现场表演时,演员与粉丝之间通过默契建立起来的双向互动。即使在中国演出,演员们仍然保留了许多在法国演出时的“老梗”,而中国的粉丝通过B站等垂直兴趣社区早已对此了如指掌,“中国的粉丝们在剧场里接得住这些梗,大家想给他们营造出一种回家的感觉。”三山说。
等到返场演出时,前排的观众还会不约而同地涌向舞台,将舞台团团围住。这种行为被粉丝们称作“冲台”。那是法剧返场时的一个传统,法扎在中国演出时,粉丝们不约而同的沿用了这个传统。
“这就是一个爽剧,你不要深刻地去思考什么剧情之类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的,没有什么可思考的。”三山说。
02 | 年轻人和粉丝文化
在中国具有庞大的年轻粉丝群体,是法扎得以引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剧引进方九维文化董事长张力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表示,法扎在B站上庞大的粉丝基础是他考虑引进这部剧的最初原因。目前,这部剧在B站上浏览量最高的一个视频有超过92万次的观看。
今年读大四的Tranee就是这群粉丝中的一员。从去年开始她一共追了16场法扎的演出:2018年初法扎第一次到上海驻场演出时,她就连看7场;这次中国巡演她又追着去了四个城市,在南京、无锡、上海和北京一共看了9场演出。
21岁、南京人、女生。像Tranee这样的年轻人是法扎在中国的主要观众群体。根据引进方对外公布的数据,法扎25岁以下的女性观众占比超过50%,而国内其它音乐剧的这一观影群体仅为10%到20%。
在这背后,是中国娱乐文化产品消费人群的变迁:年轻人正成为音乐剧市场的主力,他们有着更强的为具备认同感的文化产品、明星消费的意愿。同时,像Tranee这样跨城观看演出的粉丝比例也在增加,根据大麦网联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17年大麦网用户中有31%的人跨城观看演出。
每到法扎的返场环节,粉丝们的激情总被演员们推向高潮。
从Tranee喜欢上法扎的路径,能够大致勾勒了法扎粉丝的特征:2017年,她在B站上接触到这部小众的法国音乐剧,众多粉丝制作的关于剧情,关于演员本人、CP等粉丝向的内容让她加深了对这部剧的兴趣。此后,她通过Instagram与演员私下取得联系,进而与法扎建立了更多的情感连结,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与她类似,国内的法扎爱好者们利用B站、微博等垂直社区、社交工具,自觉完成了作为一名合格法扎粉丝的身份认同。不论是粉丝与演员之间,还是粉丝与粉丝之间,都在这种身份认同感之下,通过网络保持着联系,并且在过去几年内逐渐成长为一个庞大又松散的群体。
这使得法扎在中国具备强烈的市场号召力。2018年年初法扎在上海连演24场,场场上座率超过9成。在今年第二轮巡演时,又获得了超高的上座率。一位粉丝告诉我,去年9月一开票她就开始抢,但依然没抢到前排的座位。
“这是近年来场内平均年龄最低的一部原版音乐剧,无数中学生、大学生来到现场,‘新面孔’特别多。”上海文广的一名工作人员去年年初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这么说。。
事实上,粉丝群体的能量在法扎还未落地中国时就早有显现。
2016年,一批粉丝飞往韩国观看了法扎的重启演出,此后其中一些铁杆粉丝在回国后形成自发的非官方组织,定期邀请法扎主演到中国演出,每年两次。每次的活动信息则通过主办方的微博、粉丝们的QQ群进行传播。
过去三年,来演唱会的人一次比一次多。据三山回忆,第一年两次演唱会一共只来了一百多人。但去年办到第三年,两场演唱会的人数超过了一千人。
为了让法扎更迎合中国这个粉丝化的年轻市场,引进方还要求法扎的制作团队对内容做了改动。
中国巡演版的法扎剪掉了上半场10分钟的舞蹈内容。此外,从酒馆群舞的“干杯”到经典台词“太多音符”的中文版本,甚至在不同城市的巡演中出现了具有差异化的方言演绎,在南京保利剧场演出时,所有的主演都在剧院的组织下写了毛笔字——这些新梗都成为粉丝们讨论这部剧时津津乐道的话题。
03 | 被加速的音乐剧市场
为法扎疯狂的年轻女孩们正在更多音乐剧里找到新的乐趣。
事实上,在欧洲,法扎的强娱乐属性就极大程度地刺激了非垂直受众的更广泛群体,并最终获得了150万的观看人次,这个数字远远高于音乐剧的垂直受众。
“演到最后,逐渐的就不只粉丝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也来了。”舒克耶希望这样的变化能够同样发生在中国市场上。
如他所愿的,现在,这样的故事正在中国重演,法扎正成为更多人了解音乐剧的起点。
已经形成音乐剧观看习惯的Helena对我说,自己并不只为法扎才疯狂。对于《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这样的经典剧目,她仍愿意反复购票观看。对她来说,音乐剧已经成为电影之外的另一种消遣的选择。
在此之前,尽管音乐剧在国外本来就是大众娱乐消费品,比如在美国,百老汇就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好莱坞输送着像詹姆斯·甘多费尼、苏珊·萨兰登等明星。
但在国内,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历史比话剧更短。自2002年6月引进的第一部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国内上演以来,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不到二十年。
期间,不少如《妈妈咪呀!》《剧院魅影》这样的经典百老汇引进剧目曾成为市场上的“爆款”,但它们给这个市场带来的增量观众有限。热度过后,音乐剧市场又迅速冷却下来。2015年《剧院魅影》拉高了当年国内音乐剧的整体票房,但紧接着第二年,国内音乐剧市场票房就下滑了23%。有报道称,到2017年国内78%的场馆年演出音乐剧数量不超过10场。
现在,这种因为价格、艺术表现等多道门槛而在中国略显小众的艺术形式正随着年轻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获得越来越多的新受众。
热门综艺节目的出现和其对音乐剧演员的偶像化打造正在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的速度。
当Helena第一坐在剧场里观看法扎,她注意到自己的前后座都是郑云龙的粉丝。在2018年底参加湖南卫视的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后,1990年出生的音乐剧演员郑云龙成为了音乐剧市场上的“流量”明星。今年3月,他参演的百老汇音乐剧《谋杀歌谣》中文版在北京演出时场场爆满,黄牛票甚至被炒到上千元。
今年参加《声入人心》的音乐剧演员郑云龙,让更多年轻的电视观众知道了音乐剧的存在。
新的消费趋势在北京和上海已经有所显现。根据今年年初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市音乐剧的增速明显。音乐剧的观众增长了26.7%。在各类音乐细分市场中,音乐剧的演出场次增速最快,达16.9%;据《文汇报》报道,截止到2018年8月,上海音乐剧的票房收入达5080.3万元,涨幅是2017年全年音乐剧票房的一倍多。
市场的兴起也刺激着引进方的信心。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法扎上演的同期,还有《摇滚学院》等多部音乐剧作品正在演出,这在过去可能是不敢想象的情景。
Helena刚刚迷上音乐剧的时候主动加入了很多爱好者的微信群,因而在别人的推荐下喜欢上了法扎,现在她也作为“安利者”不断向因为各种原因入圈的新人们介绍这部作品。
当舞台上最后一幕结束,幕布拉上的一刻,黑暗中人群潮水般向舞台涌去,就像无数股无形的力量,他们共同塑造了这部中国市场最火爆的音乐剧,塑造了人人都爱的《摇滚莫扎特》。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