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被反复回忆与叙述之地,才会令人生出归属感
【上海】
喻红:娑婆之境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时间:3月9日-5月5日
票价:50元
《山东画报》1993年第3期第22页 “给你巨奖 给你‘桑塔纳’”,1993年喻红27岁和刘小东在纽约结婚,喻红,2001
喻红是当代中国比较重要的女性艺术家,她和刘小东这对眷侣也是当代艺术界的模范夫妇,本次展览通过四个部分,呈现了她的创作脉络。在展览的起始部分,为了配合龙美术馆开阔的空间,喻红特地创作了一系列体量和主题都很宏大的作品。从《新世纪》到《愚公移山》,展现了艺术家在绘画技法上的充沛能量、融贯中西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艺术家本身的实力、地位和野心——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一种典型代表。
喻红的创作灵感大多根植于她的个人生活与日常周遭环境,第二部分的肖像系列,大部分都是一幅旧作和一幅新作配对呈现,描绘的是艺术家的朋友、亲人和中国文化圈的名人。值得注意的是,她在1980年代,就选择了一些身边的女性朋友作为描绘对象,当时的肖像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时代所特有的纯真,而今,这些朋友有了各自的发展和成就,新作便呈现出一副更加华丽而具体的面貌。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部分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女性成长的历史。
喻红和刘小东在中央美院相识、相恋,并于1993年在纽约结婚,婚后育有一个女儿刘娃。这段经历在夫妻二人的艺术创作当中有有所体现。《目击成长》这个系列,展现了喻红在女儿诞生之后,对于家庭生活和生命传承的关注。她将同一个年份的世界大事、自己的经历、女儿的成长并置呈现,给人的感受是:世界风云变幻,只是这个成功家庭发展变迁的一个背景。
展览中也不乏与时俱进的部分,例如对于女明星李宇春的关注和描摹,以及将一些绘画故事通过VR技术进行演绎,给观众带来有别于传统绘画的体验。
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
地点:复星艺术中心
时间:3月7日-6月9日
票价:150元
无限镜屋——生殖之地,1965 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的展览总是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她的极具辨识度的圆点、曲线,极具饱和度和丰富性的色彩,铺天盖地地蔓延开来,将观众包裹在其中,也将艺术家眼前的幻象传递给参观者。而今的草间弥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她的展览总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布置,并且非常适合拍照,也正迎合了这个社交网络时代的打卡风潮。实际上,如果回溯草间弥生创作的历史,会发现她是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参与了当代艺术史的发展,也影响了安迪·沃霍尔等许多重要艺术家的创作。不过,展览在注重强调体验性和沉浸性的同时,现场观众可以多大程度上了解体会到艺术家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还是一个疑问。
或许是展览场地的局限性,作品标签经常都是被安置在不显眼的位置。不过,策展人依然非常贴心的安排了一面墙壁专门介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年表中一张1965年的照片值得注意,这张照片是草间弥生站在自己的作品《无限镜屋——生殖之地》当中,艺术家全身都是红色,她的脚下四周是阴茎状的带有红色圆点的软雕塑,身后是镜子组成的围墙。实际上,草间弥生所有的创作元素都可以在这张照片中体现出来。8年之后,草间弥生返回日本,居住在一家精神病院里面,人们总是对此津津乐道。
“其实她根本没有精神病,”一位艺术研究者在展览现场这样对我说,“她只是善于推销自己而已。”
平行:埃文·奥拉夫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3月2日-5月30日
票价:40元
《柏林》系列,《新克尔恩浴池,2012年4月23日》,© Erwin Olaf,courtesy Magda Danysz Gallery
本次展览呈现荷兰摄影师埃文·奥拉夫(Erwin Olaf)最近15年创作的近50件作品,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在中国展出。奥拉夫的系列作品以“自传性”与“场面调度和舞台编演”为核心元素,奥拉夫表示:“一直以来,我的创作都是在折射我的个人生活和信仰。相较于夸张的姿态,我更想在人的微妙情感中寻找更多的细节。”
此次展览关注的是奥拉夫精心构建的“高度风格化、编导式”的华丽精致的画面背后,完美主义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摄影语言的言下之意。正是未言明的意义指导着《雨》《希望》和《悲伤》等系列的创作。这些系列无一例外地基于对人类境况的关注——从个体存在的脆弱性,到权力与服从的复杂关系。奥拉夫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知往往围绕着一种异化和疏离,以及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萍水相逢的际遇和无所适从的互动。
奥拉夫的作品扎根于过去几百年的荷兰历史和艺术传统,并且展示了摄影是如何与人类历史紧密相连的。贯穿奥拉夫15年间主要作品的是成人与儿童的错位。这一特点在他2012年的代表性系列作品《柏林》中尤为显著。“《柏林》关注儿童的权力,”奥拉夫解释道,因此,这是一个将儿童作为成年人对待的作品。奥拉夫在2017年还创作了《上海》,“上海,”奥拉夫说道,“让我想起一个年轻而自信的青年,充沛着饱满的能量,对自己无限的可能深信不疑,一往无前地去激发自己的潜能。”
我们的地方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3月8日-3月17日
票价:免费
展览现场
城市里有无数个地方。只有被反复回忆与叙述之地,才会令人生出归属感。它们是一段段个人的故事,也构成了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的多面记忆。这个在上海双年展落幕之时举办的短暂的展览,是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你的地方”的汇报展览,该项目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共同发起,是一个由市民、专家学者和艺文爱好者共同搭建和参与的,微观的、自主的研究与讲述平台。
btr讲述了“胖老师”的故事,这个都市传奇人物至少已经风云了十多年,他曾是上海宝钢的一名工人,很长一段时间活跃在人民广场的英语角,他会在穿行于上海的地铁线上以洪亮的声音向路人介绍英语角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会走上地铁沿线的校园讲台宣传自己。很多人都曾经见过胖老师,他也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变胖、变老,据说,而今的他又成为了抖音的宠儿。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上海市中心一个门牌号,它曾经是一家报社的地址,而今是一家新媒体的所在地。故事的讲述者都曾经在此工作,他们见证了报纸行业的余晖,也经历了附近里弄的房租逐年上涨的压力。
每一个曾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人也许都可以在这个展览中发现某些熟悉的东西。通过城市当中的个体对于各自记忆的探索和回溯,它或许会激发更多人的共鸣,独白成为对白,乃至成为一场众声的合唱。
女性书写,一种撬动世界的力量
地点:建投书局
时间:3月8日-4月13日
票价:免费
从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一路沿着河岸往西,就能来到艾伯特桥旁的切恩道,这条小道虽短,却是学者名流云集。
漫长的历史中,女性多以被观看、被书写的方式进入世界、参与世事,而凤毛麟角的女性书写也常常淹没于主流文学史中。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作为一种参与世界创造与社会变革的力量,不可忽视、不可回避;而女性自身在面对选择、拥抱变革、走向自由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困境与焦虑、挣扎与艰难,也日益凸显。
3月,文景联合建投书局共同举办为期一个多月的女性作家主题活动,活动包括两场展览和六场论坛。“文景女性作家主题展”选取了27位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以作家墙的形式,立体展示女性书写的丰富题材和多样思考。“伦敦文学地图”则会呈现萨拉·沃特斯六部长篇小说《轻舔丝绒》《灵契》《指匠》《守夜》《小小陌生人》《房客》中提到的伦敦实景,读者可以跟随沃特斯的脚步漫游伦敦。
【北京】
沉默的情感: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
时间:3月5日-4月24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A展厅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时间:3月8日-5月1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B展厅
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的绘画艺术,1960-
时间:3月8日-5月1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
票价:60元(通票)
开春后,北京迎来展览高峰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有三个展览开幕。三层分别是艺术家布鲁诺·瓦尔波特和马克·奎恩的展览。走进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的展厅,观众马上会被一种静止和沉默的力量吸引。这位来自以木雕文明著称的意大利北部多洛迈特群山环抱的格勒登山谷的艺术家,擅长以真人为模特进行雕刻。在展厅中,很多少男少女或侧卧、或站立、或仰卧,他们面容青春、肢体纤瘦,双眼低垂或斜视前方,充满生命气息。
奇怪的感觉,椴木
看过布鲁诺·瓦尔波特的作品后,可移步到三楼的另一个展厅,进入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营造的以科学、人体、情感为主题的感官世界。马克·奎恩毕业于剑桥大学艺术史专业。在策展人王春辰看来,马克·奎恩是一位生命直觉型艺术家。走进展厅你就会发现,他的作品很难用绘画、雕塑、多媒体这些常见的艺术门类来框定,而是充满了古灵精怪的创意和打破各种边界的野心。比如2002年创作的作品《做种,我是完美的》就是由艺术家体内提取的碳元素制成的一颗1.2克拉的黄钻。而作品《歧路之园》则是由面包制成的造型各异的人手。
歧路之园,2019,材料:面包
上到四楼,便来到英国艺术家玛吉·汉布林的中国首展“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出生于1945年,在上世纪80年代获得国际声誉,如今73岁的她仍然处于旺盛的创作期。此次展览展出了玛吉·汉布林的油画、版画、素描写生和雕塑作品,是对她艺术职业生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回顾。玛吉最具标志性的作品系列“水墙”和肖像画均有展出。“水墙”是玛吉日复一日观察英国家乡大海后的创作,她以抽象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强烈的情感,一遍遍描绘海浪冲击防洪堤的情境。站在画作前,你仿佛直接感受到海浪中蕴含的那种即将把人撕裂和摧毁的暴力之美。而在肖像画中,玛吉描绘了她过世的父亲、母亲、情人、老师,也包括一张自画像。在这张画中,玛吉头发蓬乱,眼神坚定。唯一遗憾的一点是,面对玛吉这些力量非凡的画作,四层展厅似乎显得有些狭小局促。如果将这些画作摆放在一个更加空旷的空间中,可能会带给观者更好的体验。
翻滚之浪1,2008,板上绘画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3月9日-5月19日
票价:100元
方形苹果,赵仁辉,2013
尤伦斯也迎来了翻新之后规模最大的群展“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呈现了来自亚洲、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和美洲120多位摄影艺术家创作的250余幅作品。展览的野心颇为宏大,试图通过图像呈现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人类生活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今将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连接起来的各种行为模式,比如协作与冲突、生产和消费。由于主题宏大,展览设置了八个章节:“蜂巢”探索了如今世界上错综复杂的城市网络;“一起孤独”聚焦社会关系的维系;“流动”则以全球范围内人物、货物和思想的流动为主题;“说服力”检视人类说服自我和他人的诸多策略;“控制”则着眼于人类创造秩序、解决争端以及组织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能力;“断裂”强调秩序的崩塌和个人与集体的冲突;“逃离”以图像的形式讨论了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大肆盛行的时代,人们如何娱乐至死;而展览的最后章节“下一章”,则聚焦在科技助力下,逐渐形成的新新世界。为配合不同主题,展厅被设置成曲折的迷宫模式,观者在其中行走,也在其中迷失——这不失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个绝佳隐喻。体量如此巨大的群展,一方面让观者过足眼瘾,但也存在影像过载让人眼花缭乱只能走马观花的危险。与此同时,作品和主题的契合度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记忆寓所
地点:OCAT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
时间:3月8日-6月9日
票价:免费
黎朗《1974》
OCAT的新展“记忆寓所”围绕当代摄影叙事的实践展开,关注摄影在叙事方面的诸多可能性及其与其他叙事媒介的异同,同时也关注历史、记忆、档案与摄影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摄影中叙事的讨论是近年来在全球摄影话语中掀起的叙事浪潮的一部分。摄影实践者们开始利用照片对历史中的个人故事、事件或片段进行探究,并将档案、历史照片、文字和精心建构的图像与物件融合起来,用或真实或虚构的方式加入呈现。
陈旻的《巴黎热带花园农学》以影像的形式探讨了帝国、殖民和记忆的关系。陈旻将照片中的殖民者除去,他们从历史中那些光明正大的、无比正当的、扬眉吐气的胜利者变成了面目模糊的人。黎朗的《1974》则以390张幻灯片循环播放和回忆发生在1974年的4个故事的画外音结合的形式,重构了对1974年的记忆。唐景锋则以艺术家书的形式呈现了关于家庭、分离、移民、殖民主义和多元文化的种种问题。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