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捐躯——记那些英勇战沉的人民海军舰艇们
瑞金舰
“瑞金”号炮舰
本舰原为美国AKL381型小型沿海运输舰,战后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水运大队接收,旋即移交给民营航运商做货船运营,改名“江通”,1949年解放军进驻上海后移交华东军区海军,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装,1950年4月23日本舰被改名为“瑞金”,列编华东海军第七舰队,1951年本舰被并入舟山基地战舰大队,1954年5月16日的“5•16头门山海战”中,本舰和姊妹舰“兴国”号于高岛与头门山之间海域将台湾地区海军的“太”字号和“永”字号各一艘打得起火南逃,5月18日本舰在浙江高岛海域遭到国民党空军P47战斗轰炸机的空袭,不幸被炸沉(史称“檀头山5•18对空战”)。全舰共牺牲支队政委高一心以下五十六人,伤四十人,成为华东军区海军创建以来最严重的损失。
桂山艇想象图
“桂山”号登陆艇
本舰属于美国LCI型步兵登陆艇,二战结束后作为剩余物资售予中国,最终被广西航业公司买下当做货轮使用,1949那年本艇在香港起义,回归广州编入广东江防部队,更名“桂山”(一同起义的同型艇被更名为“桂海”),1950年5月25日在解放万山群岛战斗中,本艇满载陆军陆军131师一部,原定去垃圾尾岛附近的青洲、三角岛登岛作战。途中遭敌舰攻击。本艇顽强抵抗,舰体多处中弹起火,甲板上物体几乎全部打毁,机舱开始进水。艇长池敬樟牺牲,艇员多半伤亡。陆军战士爬上甲板使用手中武器对敌舰射击,伤亡也很大。在此紧急关头,131师副团长郭庆隆下定决心,指挥本艇全速冲向垃圾尾岛钓庭湾抢滩。抢滩成功,所有幸存官兵在副团长郭庆隆率领下和敌海军陆战团展开肉搏战,直到全部壮烈牺牲。本次战斗史称“垃圾尾岛海战”,战后珠海县(今珠海市)于1954年将垃圾尾岛改名为“桂山岛”作为对本艇官兵英勇战斗的纪念。
炮3艇
“炮3”号炮艇
本艇原为旧日本海军25吨级炮艇,日本投降后残存下来的25吨炮艇被中国海军接收,总计三十五艘,推测另有数目不详的同型艇加入了地方水警部队,在1949年通过起义和投诚,总共有十七艘该型炮艇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海军,另有相当一批数量的该型炮艇处在备用状态。本艇于1950年2月1日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江防炮艇大队第一中队。1950年7月9日,本艇在大陈岛西部海域和国民党海军炮艇发生交火,因13毫米机枪火力不足,本艇被台湾海军“海鹰”号炮艇(原旧日本海军“第一号”型驱潜特务艇)击沉在大陈岛以西7海里处,11人随艇阵亡(编制艇员14人,另能搭载两个班的步兵,“炮3”艇的人员阵亡是艇员9人、步兵2人),该艇损失后缺编的位置由原本处在封存状态的“炮107”艇替代。
53甲护卫艇
“535”号护卫艇
本艇属于53甲型护卫艇,1955年12月,东海舰队驻厦门水警区巡逻艇31大队装备的“535”“536”“537”艇在东山港遭国民党空军F-84型战斗机连日空袭。12月19日,多架国民党空军F-84战机对三艇投弹、扫射,上午11时50分,“535”艇击伤一架来袭战机后,艇上人员思想大意,未注意另一架战机的进攻,结果被扫射命中,艇体炸为两段,当即沉没,艇员牺牲17人、伤7人,是人民解放军海军炮艇史上较为惨重的一次损失战例。
123B型鱼雷艇快艇
“175”、“174”、“180”号鱼雷艇
三艇属于苏制123B/K型鱼雷快艇,1951年随大量同型艇被移交给人民海军,1958年8月24日,东海舰队鱼雷快艇一大队所属的“175”艇随队突击停泊在金门料罗湾的台湾地区海军舰艇,击沉LST型运输舰“台生”轮,重创LST型登陆舰“中海”舰,但“175”艇在撤离战场时不幸被“中海”舰和“美颂”舰的交叉反击炮火击沉。1958年9月1日,鱼雷快艇一大队所属的“174”和“180”艇随大队主力在金门以南海域突击了向金门岛运送补给的台湾地区海军船队,重创了“沱江”号炮艇(最终因伤势过重报废),但两艇遭到“维源”舰的反击炮火重创,最终双双战沉。坐镇“174”艇指挥的鱼雷艇一大队大队长张逸民落水后集合幸存官兵躲过台湾地区海军军舰的搜捕,最终结伴泅渡回到基地,其事迹成为电影《海鹰》的故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