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听】霍启刚:建设大湾区需做好基础、建立信心、三地青年交流融合

财经

2019-03-10 10:38

今天上午8:45分,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主题为“政协委员谈新时代政协履职”。吴为山、潘建伟、霍启刚等委员出席并答记者提问。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

:

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青年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霍启刚:

我觉得,今年的“两会”,尤其是香港的委员、广东的委员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大湾区的建设,来“两会”之前,大湾区规划纲要也刚刚公布。韩正副总理接见我们香港代表团的时候提了一个数据,说大湾区的新闻出来以后,98.7%的报道都是正面看待大湾区建设的。我觉得这对大湾区来讲是个非常好的开头,也是对香港青年的一个非常大的机遇。

我也作了一些调研,看了一些报道,以下有一些具体的研究,我觉得有参考价值。

第一个问题,问一下年轻人,你听过大湾区吗?

听过的、知道的有56%,其实比2017年上升了不少。但是他们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可能留在表面的层次。

第二个问题,香港年轻人对大湾区发展的理念觉得怎么样,大家认不认同这个大湾区的发展?

认同和一般认同的高达83%,不认同的仅有12%。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年轻人,认同感越来越高,这可以说明,其实提升教育在以后大湾区的建设里可以起到非常高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大湾区的发展会给香港年轻人带来机遇吗?

青年人也觉得给他们带来一些机遇。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可以从政策、措施着手,增加香港年轻人大湾区的机遇,也是真正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第四个问题,我们特别要留意,大家对大湾区有信心,觉得有机遇,但是你会不会愿意在大湾区里面求学、居住、创业、就业呢?

不愿意的还是居多。这就说明一点,可能现在对于大湾区长期发展还是有顾虑的,反映我们在后面还有很多工作去做。

但是他们不想去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对内地的环境不熟悉,他们缺少人脉网络,他们可能跟家人朋友分离的比较远,担心内地的生活不习惯等等。

那么怎么做好自己的本分,帮助建设大湾区的发展呢?这里我提三个主要的方向:

第一,建设才刚刚开始,我们不用着急,要把基本功做好,要把基础建设好。

建立青年人对国家、对大湾区的信心,这个可以从香港开始做。其实报告里面提到很多经济、民生,尤其是青年人发展的教育、培训等等创新策略,给了我们非常好的信心,以后稳步发展,未来是带来希望的。

第二,来自制度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打硬仗,没有什么是不能过去的。

另外,要改变他们的心态,这个很重要,

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这一点很重要,我这里再次强调,要跟他们说的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创新。

第三,真的要加深交流,而且要更精准、更高效地举办更多交流的活动。

但是实话实说,这个也不能逃避,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我们看到这种交流活动有了瓶颈的状态,交流的方式可能不够创新,年轻人要想一些更吸引的环节。

二是交流的效果可能不够量化,不够明显。

三是单向的居多,就是香港去内地的比较多,双向的比较少。

四是交流实习还是暂时会集中于所谓的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等居多,大湾区来讲,江门、肇庆、惠州等等也是大湾区很关键的城市,香港年轻人了解还不深,我自己也觉得这是大湾区发展的挑战,不光是“+2”,九个城市里面也有不同的发展步伐,所以怎么让香港年轻人更整体的了解,这也是一个挑战。

韩正副总理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就是真的要主动去联系青年人,当他们是朋友,当他们是子女一般的看待。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真的要去了解他们每天生活的兴趣,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关心什么话题,怎么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需要,真的像朋友、子女去关心他们,交流也要用这种心态去做,更合青年人的兴趣,更帮助他们成长,不能为交流而交流。最后还是要获得感更实在一些。

编辑:卞晓晓

责任编辑:沈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