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委员谈考古:增加专业机构配置 避免文物过度流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魏金金)“近些年我国各地城市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每个城市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建设工地。其实这些地方大多数都应该进行考古勘探或发掘,但是许多城市由于缺少专业考古机构,导致无法开展这些工作。”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谈到。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魏金金/摄
据悉,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我国得到批准的具备考古发掘资质的单位已有87家。“世界许多国家的专业考古机构远远多于我国,仅以韩国为例,其专业考古机构就有130多家。”贺云翱不禁感慨,考古机构的严重短缺给我国考古和文博事业带来一系列令人心痛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家级历史名城有135座,设区城市有300多座,这些城市的地下遗存极为丰富。贺云翱谈到,“由于缺少专业考古机构,大量地块未经考古即投入建设,不仅导致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而且文物损毁的案例层出不穷,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文物的特性之一是不可再造性,一旦毁灭即不可再生。”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考古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文物的储备与专业研究。“近年出土流散在民间的文物数量可能在4亿件以上,而我们全国近5000家正规博物馆中拥有的藏品不过1.08亿件/套。有的私人展馆中拥有出土文物动辄数千件,而有的地方国有博物馆仅有100多件藏品。正是因为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没有自己的专业考古机构,所以许多地下文物未经正规考古即流入市场,这不仅是国家收藏及学术事业的重大损失,而且这些流入民间的文物缺失了科学考古所获得的地层、遗迹单位、共生器物群、历史环境等重要资料资料,成为失去根本价值的孤立文物。尽管近年来不少国有博物馆花费巨资向民间征集文物,然而这些征集回的文物之价值根本无法与科学考古所获得的文物及其学术资料系统相比较。”贺云翱如是说。
新时期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各地大小城市博物馆也在迅速增多。“如果没有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博物馆未来的藏品和展品从哪里来?”贺云翱再次发问。
为此,贺云翱表示,希望国家人力部门联合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等尽快统筹规划,规定全国每座设区市和每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设立一个专业考古机构,专门负责本城市的基建考古。“考古出土文物在完成资料整理后应优先供给本城市国有博物馆展览使用,让城乡人民分享考古发掘成果和先人的文化创造,并促进各项相关文化事业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