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两会快评|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得防“带病融合”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媒体不要带“病”融合,在健康自身的同时完成融合,而不要形成一种传染病。传统媒体当中把很多原来自身存在和没有解决的问题,都简单地认为是新媒体的冲击,原有的改革并没有进行完毕。
指出这些问题,对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建设中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可谓是一剂“清醒剂”。
媒体融合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更是一个精细活儿,还得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避免“为了合并而合并”,单纯为了取得财政拨款而去打造融媒体中心,不惜“两败俱伤”地搞合并。
首先,中国县域发展差异客观存在。经过2003年县级报的裁撤,目前尚有50多家保存了刊号的县级报纸存在。这些县级报纸经过多年的发展,立足本地,经营社区,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共识达成和社区人群黏合作用。
由于保留了刊号的县级报纸大多存在于长三角、珠三角百强县(区),这些地方的广电系统在经过不断地洗牌和竞争后,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新华社《中国记者》值班主编陈国权就讲过,“有些区县,报纸是当地与省报合资的,电视台又是当地的,而且本身都发展得挺好,为什么(报纸和电视台)一定要融到一起?”
这些既有报纸也有广电存在的县区,一般也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媒体的融合意识本身就不差:当地的报纸不仅仅是一张报纸了,它也做移动端,也做视频;电视台也不仅仅是一家电视台,也有自己的新媒体。这本身已经形成了双强型的融媒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融媒中心,不应该仅仅是两家媒体的物理融合,更不能拉郎配。
白岩松所讲的媒体“带病融合”,我以为,所谓“病”就是媒体本身采编能力不足,不会讲故事,习惯高高在上,没有从读者、用户角度考虑问题。不去改变这些,不去开发新传媒产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媒体合并上,以为这样就一了百了。
在这一波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中,还要在技术赋能上花大力气,重构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内容产业,更要注重厘清县级媒体本身所能发挥作用的资源、经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所说,在移动优先上,快速抵达本地社会变动第一现场;注重用户体验,让用户体验主导媒体创新,融合社区报与地方资讯门户网站成功经验;嵌入更大平台,形成广泛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