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积聚结构化竞争力
协同发展,产业为重。
企业在疏解中转型升级,产业在承接中成群聚集,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构建“创新共同体”,一大批协同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重大发展平台加速崛起……
5年间,作为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京津冀产业协同成效明显,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三地共同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聚集区的“路线图”日益清晰。
↑2017年9月16日,位于北京阜成门外大街的天意新商城正式停止营业,疏解后的天意批发市场将转型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态。记者 张晨霖 摄
“疏解-承接”链更趋有序产业协同拉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走进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身车间,挥舞“手臂”、灵活智能的299台机器人组成的生产线蔚为壮观,在这些智能化装备的支撑下,不到一分钟就能组装下线一台新车。5年前,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落户河北省沧州开发区,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单体规模最大的一个产业协同项目。如今,这家工厂已成为河北的产业明星。
“5年来,我们已直接带动6000多人,间接带动2万多人就业,吸引了28家配套企业前来聚集。”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厂长韩桂升说,今年1月,中韩(沧州)产业园在沧州开发区揭牌,新产业园将聚集更多产业链上企业,从而推动沧州形成千亿元规模汽车产业集群,以现代汽车为起点的高端制造业将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开发区的主要支撑。
“吃螃蟹”的不仅只有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京津冀协同发展5年来,一大批产业协同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北汽集团(华北)微车产业基地整车下线,张家口北汽福田建成投产,张北云联数据中心、承德大数据产业园区等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项目投产运营,首钢京唐二期开工建设,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已核准,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吸引80余家北京医药企业落户……
协同发展之初,产业疏解承接一度出现过“捡进篮子都是菜”,拉企业抢商户,承接平台“一哄而上”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北京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不少承接地争着跑北京,老盯着北京“口袋里有什么”,想方设法打探“疏解清单”。如今,许多承接地已转变为立足当地优势,精准承接疏解项目,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疏解企业转型升级,还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企业形成产业链聚合。
5年来,京津冀促进产业升级转移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实施,产业“疏解-承接”更为有序。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已实质性运转,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重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5年来,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的出台实施,推动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建立起财政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了区域间产业合理流动和布局。记者在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了解到,中关村海淀园企业落地秦皇岛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双方各自享有40%,剩余20%建立产业扶持基金。
↑由京津两地携手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试验田。图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内的卡雷尔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记者 李然 摄
5年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三省市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链条加快理顺,区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北京市聚焦“瘦身提质”,“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金融、科技、信息等优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天津市推动“强身聚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4%和3.1%;河北省则大力“健身增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8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二产,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疏解对北京来说是减量,也是倒逼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京津冀来讲,疏解则是将北京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进行优化配置,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从而成为协同发展新的动力源。
“研发-转化”链逐步顺畅协同创新推动高端科技资源外溢
刚过了年,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尹利正带领研发团队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机器人机械手抓取力量。
“我们是协同发展的受益者。”尹利说。作为一家从事人工智能商用服务型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卡雷尔2014年在北京中关村创立。2018年3月,尹利携公司主创团队来到这片创新沃土扎根。在这里,他的公司可享受北京和天津的“双重叠加”政策优惠。
在京津两地筹划下,2016年11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在滨海新区挂牌。此后,这片规划面积1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走上了协同创新的“快车道”。
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累计注册企业940余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超过240家,注册资金超过100亿元。
在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秀山看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之所以能结出累累硕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利益局限,合力推进协同创新。他说,从挂牌之日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就建立了双主任制度,“北京中关村派出精干团队驻扎在园区负责招揽企业入驻,京津双方不分你我”。
专家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要靠创新驱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创新要素富集,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是三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创新要素分布不平衡,区域内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导致北京大量创新资源越过周边,产生“蛙跳式”甚至“导弹式”外溢。
面对这一尖锐矛盾,5年来,三地坚持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京津冀创新链上,河北“灯下黑”的尴尬最为明显,“短板”也最为突出。对此,5年来,河北加快补短板,努力做强承接京津创新资源配套基础。一方面,实施科技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过去两年,河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家,是此前历史总和的1.5倍。另一方面,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北京创新主体落户河北。
“河北吸纳京津科技成果占两市输出总额的比重,已由2015年的1.93%提高到2017年的6.25%。”河北省科技厅创新发展处副处长周辉说:“当前,京津已经成为河北技术成果供给的主要源头。”
得益于京津冀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创新资源向周边辐射外溢不断扩大。5年来,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78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约7500家。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利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京津冀地区具有较高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开展一批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抓好一批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园区链。
“短板-配套”链仍需发力聚焦“两翼”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以前,这里招一个本科生都很难,现在新区一有招聘就会有许多研究生、博士生和海归来洽谈、咨询,他们看好新区的未来!”在河北雄安新区京雄直通车咨询公司工作的侯倩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有一项为新区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业务,两年来,她和同事参加过不少高层次人才对接会,“每次对接大会现场,人气最高的都是雄安板块招聘区。”
据此前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的消息,按照严控入区产业的原则,经过审核,已有48家企业首批获批入驻新区,全部为高端、高新企业。
目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均已获批,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正式启用,标志着北京新的“两翼”已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我国已从高速度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发展方面,京津冀应发挥“样板”作用,成为高精尖的创新源头。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紧紧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牢牢把握好“一核”与“两翼”的关系,“一核”要辐射,“两翼”要联通,“一核”与“两翼”要形成整体,在产业发展上有所错位。
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通过集聚科研院所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为一体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结合功能定位和通州区产业发展现状,依托运河核心区建设国际化高端商务区,对接亦庄和中关村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以大运河文化带、环球主题公园为核心打造文化和旅游新窗口,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业。
专家表示,京津冀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具有枢纽地位。随着陆海空交通一体化发展和信息交流进一步快捷化,京津冀地区将以日益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更强的创新能力,对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专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深水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是那么容易,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要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靠政策优势,靠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吸引人的环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等专家认为,5年来,京津冀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异地养老就医、教育资源共享等领域也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但三地公共服务水平依然落差很大,北京产业、人口向津冀疏解仍面临户籍、高考、社会保障等诸多瓶颈。
受访企业及专家建议,推进协同发展需进一步正视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逐步缩小区域公共服务落差。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对河北、天津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倾斜力度,提高承接地“引力”,减少疏解地“阻力”,增强疏解对象“动力”,最后形成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合力”。(记者 闫起磊 毛振华 阳娜 北京 天津 石家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