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式学者李学勤逝世最后的“口述采访”他提出了什么期望?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柳青
2月24日,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学勤先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即将到来的3月,就将是他86岁的生日。
对于李学勤,学界已有太多介绍——历史学大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月24日,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学勤先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即将到来的3月,就将是他86岁的生日。
他曾任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名校的客座教授。他是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得主,也是“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最后的时光依然在为“清华简”的整理研究而努力。
而关于自己,他曾这样介绍,那是2018年1月24日,他的“口述采访”最终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由人民日报记者杨雪梅整理。
李学勤先生回忆说——
我是清华大学哲学系学生,金岳霖、冯友兰等先生是我老师。1952年我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殷墟甲骨整理。1953年底,又转到历史研究所,担当侯外庐先生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写作。随着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简发现,又转去整理新出土的简牍帛书,重回考古和古文字学行当。几经转折,称为“杂学”是最合宜的。
在多年“杂学”涵泳中,我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就是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种种原因,被低估被矮化了,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文化传统的优长和不足之处,自然也就谈不到更好的介绍传播我们优秀文化。在这方面,历史学家大有可为。
2015年,李学勤先生出席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聆听大家”系列访谈时题词“民心惟本,厥作惟叶”
那次采访,他还着重谈到了清华简。他说——
90多年前的1925年7月,就在清华简入藏的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作过一次演讲——《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演讲中,他提出了“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著名论断,并分析了当时的四大发现甲骨文、西域木简、敦煌文书、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对中国古史研究发展的贡献。毫不夸张地说,清华简,也是一次这样重大的“新发见”。
这批竹简埋藏时间是战国中晚期,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前,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时不曾见过。正如当年鉴定专家组指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李学勤先生认为——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致使中国大量的古代书籍严重失传,以致后代出现了一些所谓续作的“伪书”,传世的书面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变化。因此,这一时代典籍文献的重新发现不仅会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而且直接影响到此后甚至中国整个学术史的研究。
他还在口述中透露,清华简中有类似于《竹书纪年》的《系年》。它是由138支简构成的完整长篇,共3875字,也是目前为止已发表单篇竹书中最长的古书。
李学勤在口述中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其文化传统是长期吸收各民族、各地区,包括境外的各种文化综合而成,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但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有自己的“中心”和“重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则是经学。尽管有人认为经学不切实际,但无论如何不能否认其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和整个儒学中的核心地位。如果不对经学作深入研究,就无从把握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特点。清华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重新审视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有上古独立起源、又能延续至今的文明”。这是2015年5月,李学勤先生出席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聆听大家”系列访谈时说过的话。
那次,结合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李学勤认为,今天治理腐败要处理好礼和刑的问题,用法律来惩治腐败,这是绝对重要的,而且应该继续坚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宣传、加强教育,严明纪律和规矩,更多地从正面、积极教育的角度出发,扭转不良风气,使风气越来越清明。
在访谈最后,李学勤寄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民心惟本,厥作惟叶。他说,这句话是《厚父》简里的。“民心惟本”就是民心是政治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了政权兴替;“厥作惟叶”就是民要做什么事情、有什么倾向、说什么样的话,都是从民心里派生出来的。总之,就是要重视民心、重视人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