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北京故宫火了,台媒却深深担忧……

独家观点

2019-02-22 21:28

中新网客户端2月22日电(王诗尧) “故宫”,这个曾经似乎已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名字,最近频频刷屏朋友圈。

不过,在大陆网友还在为没抢到北京故宫夜场门票所懊恼的时候,台媒已经开始替台北故宫担心,是否已离“冷宫”不远。

2月19日晚,观众在晚间游览北京故宫。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曾几何时,台湾还是文创产品的先驱者,连大陆人也认同“台湾很好的保留了中华文化”。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台北故宫从闭馆整修、文物南迁、颜真卿《祭侄文稿》出借日本,再到“台湾化”等争议,都难脱政治口水,背后还反映了对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的担忧。

反观北京故宫,凭借IP+网红+跨界的模式,以近600岁高龄成功“翻红”,重获青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两岸故宫如此不同的风格走向?

北京故宫博物院以“现代消费+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一系列爆款文创产品。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经突破10000种,其收入仅2017年就已达15亿元。

数字传播令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共接待1754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接待观众千万级的博物馆。在这逾千万人的庞大群体中,4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北京故宫灯光版《清明上河图》

古老的故宫要想吸引年轻人,就不能摆出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一系列手机APP的推出,让故宫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掌心和内心。

“每日故宫”手机客户端开启页面。

比如下载“每日故宫”手机客户端的网友,每天早上都可以免费收到图文并茂的藏品信息。而“皇帝的一天”手机客户端,则可以让用户体验一把古代皇帝的日常生活:早晨不到5点就得起床,但不给吃饭,背四书五经一个半小时后,还是不给吃饭。这些皇帝的行程都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又与大众的兴趣有着紧密的契合。

“以严谨而风趣的方式给大众以教育,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再生。”这正是单霁翔想要故宫达到的最好状态。

此外,几档真人秀节目,更是强势帮故宫刷了一波“存在感”。《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好评不断。

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邓伦。主办方供图

最近热门的《上新了·故宫》更找来当红艺人参与,不仅吸引了一批年轻粉丝观看,节目每集还由故宫院长单霁翔出题,以主题式闯关方式,让观众用趣味、情境方式更加认识故宫

台北故宫

门可罗雀 “冷宫”噩梦不断迫近

资料图:台北故宫南部院区(位于嘉义县太保市)。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面对北京故宫已成为接待观众千万级的博物馆,反过来再看台北故宫,游客竟还在逐年减少!

据台媒报道,台北故宫的游客数已从2015年的428.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44.2万人。人流减少,购买力也严重下降,造成大量商品库存积压。

此外,斥资80亿新台币兴建的台北故宫南院,运营至今仅3年多的时间,却也同样陷入游客门可罗雀的窘境,曾创下最惨单日参访数不到300人的惨淡纪录,台媒报道称,占地8800平方米的展厅已形同“蚊子馆”。

统计显示,2018年台北故宫南院的参观人次最终只有76万,比起2017年竟又多掉了近23万,相较2016年的147万,已差不多是被腰斩的数字。

为何仅一海之隔的两岸故宫,如今的境地差这么多?

试问台北故宫,要把好感败光,总共分几步?

1、以怨报德 12生肖兽首惨遭“斩首”

资料图:2016年11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将安放于主建筑外广场的12生肖兽首复制品拆除、封存。中新社记者 刘贤 摄

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后,沿袭当年陈水扁当局的“去中国化”行径,台北故宫南院的12生肖兽首复制品,便无意外的被其视为眼中钉。

这批12生肖兽首复制品,是由香港知名影星成龙捐赠给台北故宫南院,当时他表示“因为觉得台北故宫是一个‘尊重文明、保护文化’的单位”。

但民进党却诬蔑这是“文化统战”,甚至有“台独”分子向兽首泼红漆。最终,12生肖兽首惨遭台北故宫南院“斩首”。

2、媚日无底线 出借《祭侄文稿》

资料图:《祭侄文稿》。(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近日,台北故宫将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再次遭到两岸网友声讨。

历史上,《祭侄文稿》在台湾地区也仅展出过3次。最近一次的《祭侄文稿》展出,还是2011年年底的事,距今已有7年多的时间。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个举动,在台湾网友看来也是“大逆不道”,有岛内网友直讽民进党是“卖台集团”。

而从未踏足大陆的《祭侄文稿》被送往日本展览,更引发大陆网友的强烈不满。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张连昆 摄

有网友比喻称,“《祭侄文稿》就好比家里有个经纶锦绣但年已120岁的垂危老人,你好好养着还来不及,居然好意思偷偷摸摸把他加上轮椅,远渡重洋,去让别家人看?你家里宝贝多么?偏要挑限展品中的限展品、国宝中的国宝,扛出去给人看?”

然而,即使引发如此多的不满和争议,台北故宫依旧将《祭侄文稿》如期送往日本,展览也将于展出一个多月后的2月24日,正式落幕。

3、密谋分解故宫 “去中国化”之心昭然若揭

图为2019年2月7日,游客在台北故宫拍摄瓷器藏品。 中新社记者 孔任远 摄

台北故宫之前曾提“新故宫计划”,拟闭馆3年,将文物迁移南院,引起轩然大波,之后转弯为不闭馆整修北院。

但台北故宫研究员曾透露,终极计划就是藉文物南下,让北院只留图书文献改称东方图书馆,文物南迁后将与其他中亚文物并展,让中华文化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台湾文化界普遍认为,这个决议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去中国化”图谋。

面对如此不合理的计划,台北故宫的员工第一个不干了!他们表示,这种计划没章法,文物、图书在各大楼间搬来搬去,极为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一半的台北故宫员工直接打算提早退休。

台湾《中国时报》曾发表评论,呼吁民进党当局坦然承认两岸拥有共同文化渊源,好好保存并宣扬故宫的珍贵文化资产,别再小鼻小眼,只想动“去中国化”脑筋。

4、赶不走的“台独”掌门人

2019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举行卸任代理院长及新任院长交接典礼,在“政务委员”林万亿(中)监交之下,代理院长李静慧(左)将印信交给新任院长吴密察(右)。 (图:台湾《联合报》/记者林伯东 摄)

虽然,前脚走了个想让“故宫台湾化”的院长陈其南,但台当局行政机构又迅速找来“独派”且是台湾史学者的吴密察掌管台北故宫,再次引发外界“去中国化”的疑虑。

吴密察在接任台北故宫院长之前的身份是台湾“国使馆馆长”,其任职期间曾禁止大陆及港澳学者查阅资料。

资料图:2015年,台北故宫最具知名度的藏品“翠玉白菜”在南院展出。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2015年台北故宫南院开馆时,吴密察曾在社交网站上发文,主张将三类主要收藏(文献、书画、器物)当中的器物类全部转到南院,并希望南院经常展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等著名文物。可以说,吴密察在故宫文物迁南院的立场上,与前院长陈其南一脉相承。

台湾《中国时报》刊文强调,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瑰宝,对照北京故宫活化传统文化的风采,台湾若扬弃中华文化,犹如自废武功,值得深思。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以近600岁的高龄,重获“青春”,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台北故宫则深陷在一个又一个的“政治漩涡”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