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霸占庙会 还是不是那些熟悉的老味道?
2月7日是大年初三,体感温度骤降,但依旧挡不住很多人在结束一波走亲访友后和家人到庙会刷刷春节里的仪式感。
每年春节最火的两个庙会莫过于地坛庙会和龙潭庙会。今年,地坛庙会以“盛世古坛创意新春”为主题,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创办文化庙会,而饮食方面,地坛庙会以前那些油烟升腾、滋滋冒油的大烤串暂别了游客,取而代之的是爆肚、炒肝、面茶等等各种京味小吃。
而龙潭庙会则仍是以传统庙会小吃为主,今年还加入了台北夜市小吃。不过记者发现,庙会中的“老北京小吃”京味不足,台北小吃也不够经典。
从地坛西门进入庙会现场,各类特色美食摆在显著位置,老北京小吃的炒肝、爆肚、面茶等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游客购买小吃后,都会将手高高举起,避免蹭到其他人的身上,然后走到清净的角落再吃。
随着地坛庙会取消烤串摊位,龙潭庙会的“大烤串”就成为了招牌美食,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庙会上30元一串,50元两串,部分摊位混买大鱿鱼和大烤串,各种大烤串被游客们举得高高的,有的孩子还跳着脚抢家长手中的薯塔。
据了解。今年龙潭庙会设置132个展位中有38个饮食展位,除了烤串还有大批的老北京小吃和台湾特色。
小吃摊位生意火爆 制作统一不用明火
虽然老北京小吃和台湾美食生意火爆,但吃过后部分游客却觉得“不对味”。“味道比我们小时候吃的淡了很多,连做法都不对,估计是为了图快。”一位带着孩子的游客吃着炸灌肠说,这里的灌肠是用铁板制作,而不是传统的用油锅“炸灌肠”,味道差距挺大。
一些摊主表示,由于庙会上不让使用明火,因此很多食品制作只能用电炉,确实影响了口感。
日前,知名本地博主“疯狂老北京”就在微博上发布一张图片,内容是某庙会的食品摊位将“牙签肉”、“炸鸡柳”也当成了“老北京小吃”销售。
记者注意到,在龙潭庙会上,有的摊位为了吸引顾客,也打出了“京津冀小吃”的名号,但卖的却是麻辣签子、咖喱鱼蛋。记者查询发现,这种麻辣签子是类似重庆串串香的一种小吃,而咖喱鱼蛋则是南方的一种美食。
"麻辣签子也是老北京小吃?"而面对记者的问题,摊贩表示十分的肯定,称麻辣签子就是老北京的小吃,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而已。可当记者问道麻辣签子源于北京何处时,摊贩却回答,“你买一份尝尝就知道是老北京的了。”随后旁边咖喱鱼丸的摊主也表示,自己是京津冀小吃店,咖喱鱼丸可能是天津的,具体源于那里他也不知情。
在龙潭庙会的台湾夜市小吃摊位,记者却没有见到受追捧的名小吃“蚵仔煎”,也没有见到著名的“大肠包小肠”,这里销售最好的台湾小吃只是一种稍大的烤肠。
为何台北最著名的小吃这里却没有,摊主没有明确回答,只是说“我们这里卖的就是这些,也都是在台湾能吃到的。”
但是也有游客认为,既然是台湾小吃,就应该把最有名气的小吃拿来卖,“烤肠哪儿没有,但并不能代表台湾小吃。就跟说吃北京小吃,肯定是卤煮、爆肚,不能说北京能吃到包子,包子就是北京小吃。”
著名北京民俗专家王作楫老师介绍,旧时庙会时结合佛道两教的宗教节日而开放的,人们逛庙会主要是为了进香,祈福求祥。有些定期的庙会到了晚期已无香火,演变成纯贸易的集市,人们逛庙会主要是买些土特产和日用百货,顺便看看小戏和杂耍等娱乐活动,总之逛庙会的人不是为了吃。但人们购物娱乐后又累又饿,不免产生食欲,庙会上也就有了小吃摊子。
北京庙会上的小吃大多是北京日常街头巷尾叫卖的吃食,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适合北京人的口味,主要有豆汁、扒糕、灌肠、茶汤、驴打滚、炒肝、爱窝窝、豌豆黄儿、炸丸子、面茶等等。
这些年来,北京的庙会不断强调传统、文化,虽然肉串、臭豆腐之类的小吃在减少,老北京传统小吃的摊位在增加,但正如一些摊主反应,部分传统小吃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但庙会讲究的是“快”。
一位曾经的庙会摊主说,他以前曾在龙潭庙会卖羊杂汤,一小时做不了几个,太费时费力了,一个春节下来才勉强回本。可是隔壁卖羊肉串、炸鸡柳的,生意却很红火。
对于庙会上的小吃不够“地道”的情况,民俗学专家高巍则表示,庙会上的传统小吃主要是以北京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吃食为主,但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现在庙会上市民也能品尝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美食,对于商业性庙会来说,商家为了赚钱收回成本,一些摊主不断追求花样,差异化过程中可能就变了味。
“庙会是文化产物,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商业性只是附加值,两者虽缺一不可,但是商业性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 高巍表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王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