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宝树:中国科幻电影在进步,但主要短板还是工业美学的欠缺

独家观点

2019-02-07 12:44

【《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接连在今年的春节档上映,引发了新一轮大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讨论热潮。观察者网就中国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的当下生存与前景展望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华语科幻星云奖短篇金奖获得者宝树。】

(采访 观察者网/武守哲)

观察者网:我们注意到,最近的两部电影都和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有关。宁浩导演、刘慈欣编导的《疯狂的外星人》 称将于2019年春节档上映,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也将定档2019年春节,你是否觉得未来中国的影视圈中的科幻作品会越来越多?之前中国科幻电影比较弱,是不是和以前中国科幻小说水平不佳有关?

宝树:我觉得以前绝大部分科幻电影并不是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以前科幻电影的问题不应该由科幻小说来背锅。

科幻小说作家宝树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

观察者网:你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有什么期待?怎么看待“2019年是中国的科幻元年”这个说法?

答:严格讲,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中国科幻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以前也不是没有科幻电影,但是当代意义上的大片还是很匮乏的,特别是自从《三体》项目折戟沉沙之后,非常打击人们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信心。

有时候,影视圈的人找我们聊科幻电影的创意,都说不要搞特别高科技的,搞也搞不过人家好莱坞,就要一点软科幻的东西就好了……其实是很丧气的。那么《流浪地球》这个项目无形中就担负起了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的使命。让所有人看看,中国人也是能拍出好看的、高科技大场面的科幻片的,是可以和好莱坞一较高下的。同时也就是向更广大的人群普及了科幻文化。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当然,我以前也说过,是不是“元年”其实关键不是看这一部作品,元年是相对于二年、三年……来说的,也就是说后续的东西要跟上,形成一个时间上延续发展的传统,这个“元”字才有意义。过去也有一些好的科幻电影,甚至还很轰动,《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等几部,但是都断断续续,后面就没有新东西了,更不用说发展提高,所以也称不上元年。所以这次是不是科幻电影元年,我们得三五年以后回过头再看,不过我个人是很有信心的。

观察者网:如果科幻小说的质量和科幻电影的质量关系不大,如何解释我们之前的科幻电影如此之弱呢?除了纯技术方面如特效水平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宝树: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也不敢说能解释的很清楚。我感觉之前影视圈对这个没多大兴趣,认为拍这个就不赚钱,他们自己也没有信心。大家看了很多好莱坞的大片,心底里都说,这种电影太厉害了,中国人怎么能拍的出来?如果大家不愿意投资,没有信心去做这个事情,那整个行业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即便是有个别人想试一下,拉不到足够的钱和资源,拍出来之后好像证实了“中国人拍不好科幻片”这样一个偏见,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90%能赚钱的,和只有1%可能能赚钱的,决策者们都会选择前者。

至于你说的特效,如果大家再看看当年被喷成烂片的《无极》和张艺谋的《英雄》,以及那个时候的一些玄幻电影,你会发现他们的特效还是可以的,到了一定水准。

2002年的电影《英雄》

中国科幻电影质量差不是个纯技术的问题,主要是大家不愿意做这个。

还有一点是,中国科幻电影很难把一个不错的点子具体化为一个有视觉效果的东西。我看过一些好莱坞的电影,很感慨。比如像《蚁人》这种其实不能算科幻片,其中的实验室和高科技的器材都是假的,但是他们的工业美学太强了,拍出来很有那种真实可信的感觉。

而中国的导演大部分都很欠缺这个,比如他们脑子里的飞碟就是八十年代的那种模式。而像《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等,把太空飞行器的样子做的很酷炫,而且设计得很精细,哪些是驾驶舱,哪些是客舱等等都是先画好图纸,条条框框很清楚的。

电影《星际迷航》代表了好莱坞科幻电影高水准的工业美学

比如上次我看到一个片子叫《记忆大师》,片中有个灌输记忆的仪器,我感觉这个东西做得很奇怪,带有黄铜做的齿轮和机械手,没有高科技的感觉。所以说特效是一方面,但是还要设计工艺,我觉得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界最缺的就是这个方面。

大体来讲就是产业链不完善,具体说就是工艺美学的运用很贫乏。你有点子,有钱,可以请国外的团队帮你做,但根本上讲,自身如何把它转化成有很棒的视觉效果的东西,这方面我们目前还很差。

中国的电影某种形态上的特效上还是很可以的,比如我们拍武侠和玄幻就比较得心应手,但是让你从头到尾重新设计未来的装备和器具,还不能做得很好。

观察者网:现在的科幻小说界,从文学的角度讲,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主流文学界是怎么看这个圈子的?

宝树:科幻文学是一个类型文学,和主流文学是有一定差距的。从实体上来说,各个机构也是不一样的。不过情况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一是因为国家现在开始重视科幻,比如雨果奖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舆论轰动,也就是说国外的重量级的获奖能很快地反馈到国内文学界,这两年主流文学界的杂志会有意识地组一些科幻文学的稿子,时不时开个科幻文学专栏之类的。

和主流文学界比,虽然可能还算稍微偏门一点,但是和其他的类型文学比如奇幻、玄幻文学那还是和主流圈子更接近,至少他们的杂志上不会开一些奇幻玄幻文学专栏。

观察者网:有一个说法,认为现在科幻小说质量对比八九十年代有很大上升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科幻小说家们有理工科背景的更多、换句话说,以前的同行往往是一群文科生或者“民科”,物理化学知识储备不是特别够,影响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和构思,理工类的知识会不会对科幻界构成了一个门槛,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宝树:门槛是肯定有的,不过你刚才说的那个理由比较牵强。以前八九十年代科幻小说弱一些差一些,大家不爱看,主要是讲故事的手法,或者整个的叙事方式不行,比起几十年前的阿西莫夫、克拉克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个时候的作者很难接触到西方同行的原创,没有接受新理念的资源,完全不知道国外的同行在干什么。打个比方,这就好比看金庸古龙长大的武侠迷,在写作手法上绝对领先于看三侠五义长大的一批,后者不了解武侠的新思维新模式,那就写不出好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