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养心莫善于寡欲 ——故宫养心殿走出紫禁城在辽博举行文物特展

独家观点

2019-02-02 15:12

日前,深居北京的故宫养心殿翻过紫禁城红墙,“出宫”来到辽宁省博物馆,走近公众身边。本次北京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以原状景观搭建为主,复原了养心殿的五个主要场所——前殿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希堂和无倦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养心殿各区域风貌。精心挑选的285件/组故宫养心殿内文物和陈设等皇帝用器,向人们述说着养心殿造办处、十全老人、垂帘听政等历史故事。同时此次展览通过VR互动体验配合实体文物展出,以高精度三维数据为基础还原虚拟现实空间,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光阴流转、世事变迁。

1. 养心莫善于寡欲,切勿耽溺于欲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廷的一座独立院落,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兴衰沉浮,留下多位帝王身影。“养心”二字取意于《孟子·尽心篇》:“养心莫善于寡欲”,以“养心”名殿,既寄托了我国古代帝王培养本心的愿望,又包含了对耽溺于欲望的劝诫。在明代,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政以外的闲居之所,到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养心殿则为皇帝临时住所和宫内造办处中心。康熙去世后,雍正在此守孝27个月,随后正式移居养心殿,自此养心殿功能发生了重大改变,成为皇帝寝宫,并取代乾清宫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中心。走进辽宁博物馆养心殿展厅可以看到,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匾下雍正御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联以及正殿屏风上乾隆御书“保泰常钦若,调元益懋哉”联是养心殿功能改变的最好例证。乾隆年间,养心殿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清代共有8位皇帝先后居住于此,这里一度成为清朝最高权力所在地和政务决策地,当时所有关乎军国大事的决策,几乎都是在此产生并公布于天下的。这座宫殿像一位见证人,记录过历史沧桑,弹出千年帝制的最后绝唱。

2. 时间无法封藏的勤政亲贤之道

故宫养心殿已有五百年的历史,现存的文物并不齐全,但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诠释,观众仍然可以品读出很多有价值的丰富信息。正殿中间悬挂着雍正题写的“中正仁和”映入眼帘,体现出当时统治者追求中庸之道实施仁政的理念。

西暖阁位于养心殿西侧,分隔为数室,有皇帝读书休息的三希堂,有皇帝批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勤政亲贤”殿,还有供皇帝修行密法、拈香敬佛的佛堂。与正殿相比,这里的装饰朴素无华,空间不大,仅有一些基础的设施、摆件及文具。西暖阁北墙上方正中悬挂的“勤政亲贤”匾,也是雍正所题,目的是警醒自己及后代要勤于政事、亲近贤能臣子。西暖阁旁展出了“为君难”青田石异兽钮印。“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雍正制作此款“为君难”印章,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作为皇帝的职责。据史书记载,雍正在位期间的确做到了勤政亲贤,他创立了军机处,创立了密折制度,常常不分昼夜召见军机大臣商讨政事,夜以继日批阅密折,任用贤臣,继位后不久,就迅速巩固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繁荣局面。

文物记录了历史,许多文物虽不能一一还原,但从中可感受到古代君王的勤勉。

3. 匠心铸珍品,尽现中华文化精粹

自雍正起,清代皇帝经常在养心殿办公,展厅内乾隆御用文房四宝之一的掐丝珐琅云龙纹砚盒引人注目。据史料记载,此款掐丝珐琅砚盒是乾隆亲自参与设计,由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历时一年多制作完成。乾隆对这款暖砚的制作要求极高,在材质、外形、工艺、落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珐琅作工人根据要求对暖砚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成就了此款清宫珐琅作精品。这款砚盒做工十分精细,盖面和四壁均以宝蓝釉为地,掐丝镀金饰威猛的坐龙,周边环绕五彩祥云,底边饰海水江崖纹。这款砚盒隐藏着一个“小机关”,匣口处卡一铜制浅屉,内置二方极薄的端砚,匣内可储热水或炭火,以防冬季砚内墨汁凝固。砚盒巧妙地解决了砚墨冬天遇冷结冰凝固问题,保证了皇帝批阅奏折、进行书写的连续性。在清代之前暖砚就已存在,但清代暖砚在材质和做工上更加讲究,融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不仅可以作为实用器物,亦可以作案头陈设。

养心殿既见证古代王朝的荣辱兴衰,也曾打造出无数珍宝。打开它、走进它,了解这座宫殿的故事,进而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支点。(作者刘勇 艾万丽)

《养心殿铭》青金石蟠螭钮印(资料照片)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万寿无疆碗四个一组,碗内分别有“万”“寿”“无”“疆”四字篆书(资料照片)

勤政亲贤殿(局部) 墙上悬挂雍正御题“勤政亲贤”匾。

三希堂(局部)三希堂内悬挂有乾隆御笔“三希堂”匾,墙面以绘画、壁瓶等装饰。

中正仁和殿(局部)内设有红木宝座和楠木黄缎套御案,正中高悬雍正手书“中正仁和”匾。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