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晶明:《乡村第一书记》是一部视野广阔的现实主义力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图片来源:中国作家协会
人民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 杜燕飞)1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在研讨会上表示,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是一部视野广阔的现实主义力作。
阎晶明表示,忽培元首先是一位在政治上非常成熟、也很有成就的工作者。同时,作为文学专业的学士,他数十年来矢志不渝,从事各类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他写出《乡村第一书记》这样一部长篇力作,绝非偶然,这来自于他丰富基层生活工作经历、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感情、矢志不渝的文学热爱。
一是丰富基层生活工作经历。忽培元长期在基层工作,先后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延安、大庆市委领导、中央部门负责同志,这么长时间各个层级的经历,他对国情、市情、县情,对社会各方面的民情都有很深入、很专业的了解。“都说创作来源于生活,忽培元的这种生活具有不可替代性,他所有的创作与自己长期的工作经历紧密相连。这些宝贵的经历决定了他可以创作出这样一部特别的作品。” 阎晶明说。
二是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感情。忽培元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本人的性格又是质朴的、真挚的、爱憎分明的。这种感情里包括了对人民的感情,对普通老百姓的感情。他反复强调自己在基层中成长,从农村长大,这么多年来,他对基层的老百姓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对党的忠诚热爱、矢志不渝,非常坚定的,可以说是一种信赖,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同样的题材怎么处理,怎么安排,怎么取舍,推出一群怎样的人物,表达什么样的理想、观念,这个取决于作家本人的感情。” 阎晶明说,“通过《乡村第一书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民、对党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也是非常诚恳的。通过小说主要人物白朗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我们也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一点。”
三是矢志不渝的文学热爱。阎晶明指出,在党政干部当中,或者在非专业、非文学机构人员的写作者当中,在众多的文化人当中,忽培元对文学怀着非常强烈的、从未改变的热爱,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写作,这一点非常值得让人钦佩。
“总之,他的经历,他的感情,他对文学的热爱与修养是他一直坚持写作,不断有新的创作成就的重要的基石。” 阎晶明称。
在阎晶明看来,就《乡村第一书记》这部作品本身,忽培元敏锐地抓住了一个非常好的形象点,就是第一书记这个人物本身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
他进一步解释说,第一书记这个岗位的确很特殊,社会各界对这个身份非常感兴趣,也觉得非常好,这个岗位给年轻干部锻练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许多干部在机关工作很难显出成绩,但是到了第一书记岗位,这些干部做的都特别好,在当地老百姓中非,包括在当地县委、县政府干部中的口碑很的非常好。第一支书在中国出现过时代楷模,出现过先锋人物,优秀共产党人,小岗村的沈浩那是最典型的,也是最优秀的第一书记。
阎晶明认为,忽培元在这部作品当中,塑造了第一书记这么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可亲可敬的文学典型。这个典型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来自中中国最高的中央机构干部到中国最基层的乡村去工作,这种两个极端的来回游走、联系,书中确实有很多值得一读的精彩情节。作者用一艺术手法挖掘追踪,探讨了诸多含意丰富深刻的问题。
阎晶明指出,书中人物第一书记白朗,从中央单位的办公室走出来,在中国最基层的乡村,与人民群众、普通老百姓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个过程当中故事很多,感触很丰富,很复杂,故事很曲折,甚至还会有点传奇。忽培元很好地抓住了第一书记的角色优势,这种身份所具有的故事性,甚至一定意义上的传奇性,把它塑造出来了。在创作中,作者本身的身份、经历、感情决定了他不是在写传奇的故事,而是在表达一个时代的主题。
“作者笔下的白朗,不是高高在上,跑到村里指手划脚,也不是来村里插科打诨,跟人们喝酒聊天的,他是要做事情的,他要做领路人,在这个范围内他是起很大作用的,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所以说,这部作品的人物和主题是非常重大的,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要求,是大时代的产物,小说中呈现了许多当下发生的新的重大事件,比如脱贫攻坚、新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绿水青山等。”阎晶明说。
阎晶明认为,单从小说叙事来说,忽培元塑造的白朗这个第一书记,既清晰可敬,又很饱满鲜活,包括跟周围的老百姓交往、言谈,甚至一些感情处理等,写的非常好,分寸拿捏的也非常到位,最后理想主义的主题也很好。
“应该说,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忽培元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创作而推出的这部作品,它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探讨的。我认为,忽培元在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中塑造的白朗这个形象不能说是第一人,但是也是思考较早、完成的也很好的一位作家。” 阎晶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