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追梦“一体化” 奔跑再出发——长三角一体化新进展观察

APD 财经快讯

2019-01-27 14:45

新华社上海1月27日电 追梦“一体化” 奔跑再出发——长三角一体化新进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

一列杭黄高铁列车驶向安徽黄山北站(2018年12月2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诗画高铁,最忆杭黄。连接浙皖7个5A级景区,有着“最美高铁”之称的杭黄高铁,1月下旬迎来首个春运。

从百年前的“徽杭古道”,到如今的杭黄高铁。风驰电掣的速度,印证着区域协调发展的热度。

通路更畅、平台更广、产业链融合更深、全球竞争力更强——2018年以来,一系列新的布局在长三角落子如飞,一连串新的变革在三省一市揭开大幕。挽起长江经济带,连接世界大舞台,长三角的追梦人,在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路上奋力奔跑。

带有“长三角”印记的机构、平台多了 一体化发展步伐更实

2019年第一个工作日,浙江省嘉兴市一批新组建的机构部门陆续挂牌。这其中,“嘉兴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的招牌尤为引人注目。

打通断头路、规划城际轨道交通、共建大项目大平台……自2017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以来,嘉兴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动作频频。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兴的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再次按下“快进键”。

“新成立的办公室,将扮演好‘谋划者’‘店小二’和‘急先锋’的角色,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嘉兴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主任朱学军说。

施工人员在使用浮吊吊装、架设沪通长江大桥首个超千吨大节段钢梁(2018年6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一隅观全局。嘉兴之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纵深的缩影。

——合作机制更成熟。2018年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沪成立,三省一市抽调17名精兵强将集中办公。区域合作办的组建,是长三角在做实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上迈出的新步伐。

“一体化发展首先是破除观念上的壁垒。”江苏省发改委基础产业处副处长罗伟光说。虽然三省一市的工作人员在合作办也会“吵架”,但吵的过程也是弥合分歧、达成共识的过程,“面对面”沟通让协调效率提升很多。

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沙盘前,参观者听取建设规划(2018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合作载体更丰富。上海国际集团发起设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倡议书》,上海市嘉定区与江苏苏州、浙江温州联合举办“首届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

从投资、科创到公共服务,一系列带有“长三角”印记的合作平台不断涌现。“长三角一体化的特点,就是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这些市场化的平台,将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常务副主任阮青说。

——推进举措更有力。2018年年中举行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公布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交通能源到信用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300多项具体任务。

比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出首批17个省际断头路项目。2018年10月,沪苏之间的首条断头路盈淀路实现通车。而上海青浦区近期为邻省居民开通的两条公交线路,让他们坐着公交就可以到虹桥机场登机。

打通有形和无形的“断头路” 民生获得感更强

家在上海松江区的张斌,原本在松江出口加工区工作。2016年,张斌所在的公司搬迁至毗邻的浙江省嘉善县,他也从此开启了“双城”生活。

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交通是张斌一开始最担心的问题。不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高铁、高速、轨交等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张斌的忧虑逐渐化解。“7点50分从家出发,8点25分就到公司了。嘉善与上海之间,不过是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距离。”

2018年12月1日,在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内,市民使用手机扫码进站。当日,长三角“沪杭甬”地铁二维码互联互通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百姓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郁鸿胜说,这要求政府在有形的“断头路”之外,打通各种无形的“断头路”,让医疗、教育和社保等领域的制度体系对接起来,提供更为便利的公共服务。

办好“一张卡”,是长三角一体化在民生领域的一大投影。长三角地区往来密切,群众对“一卡联通”“一卡结算”的需求非常突出。尤其在交通、医保、养老等领域,民生“一卡通”既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也能够增进其对一体化的认同感。

2018年下半年,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正式实施。首批纳入结算范围的,包括上海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大院名院”在内的“三省一市”医院约40家。

王文斌是南通一家企业驻沪分支机构负责人。按照新的政策,王文斌在南通的医保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然后在上海试点的医疗机构就医,就可以直接刷卡结算,不用像以前一样先自费再回总部报销。“感觉在上海不再是异乡人,而是长三角人。”

共认“一个章”, 让长三角群众办事创业更方便。201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从市场准入和大通关建设等方面着手,优化整体营商环境,让三省一市的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2018年9月28日,全国首批异地办理的11张营业执照和1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诞生。这是上海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咨询。新华社发(蔡斌 摄)

2018年9月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实现“一网通办”,发出了全国首批异地办理的11张营业执照,安徽宣城智谷众创空间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佺是“尝鲜者”之一。

俞佺所在的企业想在上海设立一个研发中心。有了“一网通办”,俞佺只跑了两趟宣城的政务窗口,第一次提交资料,过了两三天就把营业执照领回来了,“跟去上海办的一模一样”。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形成改革创新“场效应” 全球竞争优势更突出

2019年初,浙江省宁波市宣布,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拥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6个万亿GDP城市,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GDP不是唯一指标。从长三角各地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传来讯息:实现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创新转型方面,布局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点和抓手,“场效应”日益凸显:

打造改革试验田、开放新高地,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遥相呼应。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双星闪耀。

培育新动力、形成新动能,上海张江、江苏苏南、浙江杭州和安徽合芜蚌等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竞相绽放……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吨位”最大的展品——德国机床设备“金牛座”龙门铣在会上签约成交。这是中德双方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媒体提问(2018年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8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元素格外突出。博览会的两大明星展品:“体量之最”金牛座龙门铣和“价格之最”意大利AW189直升机,最终都进了长三角采购商的“购物车”。

大手笔背后,彰显出长三角创新转型的强劲动能。当前,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布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观众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意大利莱奥纳多直升机公司展出的AW189直升机(2018年1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集成电路事关国民经济命脉。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占据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半壁江山。上海华虹集团投资100亿美元在江苏无锡建设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阿里新成立的平头哥半导体公司落户上海张江科学城,三省一市在芯片领域的合作结出硕果。

“围绕打造‘中国芯’,2019年浦东新区将加快建设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推进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投产,推动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迈向全球第一梯队。”上海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说。

国产大飞机,是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梦想。在江苏镇江,11家企业跻身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协作配套供应商,仅航天海鹰一家就承接了C919后机身的4个工作包。

“镇江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思维。没有这种理念和意识,就没有今天的创新协作。”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杨承忠说。

小到芯片、大到飞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说,上海和周边的长三角城市正在形成一种平行的分工协同关系。“上海不是全能的,也不用在每个领域都是最强。只有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互利共赢。”

C919国产大型客机103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2018年12月28日)。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

俯瞰长江口,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奔腾入海。江海交汇,融为一体,蔚为大观。

各扬所长、形成合力,长三角这艘“超级巨轮”,就一定能够劈波斩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何欣荣、屈凌燕、杨绍功、徐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