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关闭

亚太日报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莫迪总理》叫停,印度电影如何影响政治?

2019-05-23 10:57

4月10日,就在2019年印度人民院(下院)选举开始前一天,讲述印度总理莫迪人生轨迹的传记影片《莫迪总理》的放映被印度选举委员会叫停。选举委员会表示,在5月19日人民院选举正式结束之前,都不会允许该影片上映。

《莫迪总理》讲述了莫迪从童年至今的人生经历。从3月21日发布的预告片来看,该影片展现了他加入国民志愿服务团(RSS)、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及当选印度总理等政治生涯中的关键节点,并“揭秘”了2016年突然颁布废钞令等一系列政府举措背后的原因。

此外,片中扮演莫迪的演员原本叫维韦卡,而在该影片宣传中他将名字改成维韦卡·南达。维韦卡·南达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改革家,主张复兴印度教和民族主义。由此可见该影片主创人员对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以及其奉行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的支持。预告片发布后,以国大党为主的反对党认为这是“误导选民”、“对民主的嘲弄”,向选举委员会提出了禁映诉求,最终导致该影片被禁止在选举结束前上映。

电影与政治一贯紧密结合

电影印度有着非常重大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媒介。在印度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自出现以来就和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

20世纪20年代的无声电影开始反映社会问题,倡导种姓平等。20世纪30年代,电影成为印度争取独立斗争中重要的媒体武器,迫于其影响力,英国殖民者不得不于1930年收紧了电影审查制度,控制电影中关于甘地、手纺车等鼓动民族独立的情节。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电影事业部成立,其首要任务即建立“民族认同感”。

此后,在政府的计划和支持之下,印度电影界拍摄了《印度母亲》等一系列爱国主义影片。在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改革之后,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对印度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反思成为印度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长期以来,电影也成为了印度社会反对腐败、呼吁公正的文化载体,并构成了海外印度移民群体维持身份与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电影明星为政党“站台”,甚至直接参选也并非新闻。早在1952年,哈里德拉纳特和派迪就开创了印度电影演员参加人民院选举的先河。1980年印人党成立之初,曾推出18名电影演员参加各级选举。1984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邀请他的好友、电影明星阿米塔·巴强加入国大党,并作为北方邦议员参选。2004年的印度大选更被认为是一场“电影明星之间的选举战”,当年有7位电影明星作为国大党和印人党候选人参选,29位电影演员积极参与两党的选举活动。甚至一些地方党派,如北方邦的社会主义党(SP)也发动了多位电影明星作为候选人或参与竞选拉票活动。

在南部印度电影明星不仅为选举“站台”、直接参选,甚至成为了主要政党的创建者。安得拉邦的泰卢固之乡党(TDP)就是由电影演员拉玛·拉奥创立。泰米尔纳德邦目前的两大政党——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AIADMK)和德拉维达进步联盟(DMK),分别由泰米尔语电影明星拉马钱德拉和电影编剧安纳杜赖创立。该邦首席部长一职曾长达数十年由多位前电影明星担任。该邦逐渐兴起的新兴政党国家德拉维达进步联盟(DMDK)的创始人维杰纳特也是电影明星。泰米尔语电影明星卡马尔·哈桑和拉吉尼坎特也分别于近两年成立了各自政党,并且积极参与2019年大选。

印人党利用电影为选举造势

在今年的印度人民院选举中,印度各主要政党均借助电影媒介为自己造势,莫迪所在的印人党也不例外。

除了《莫迪总理》这部传记影片外,仅今年1月,就有三部直接或间接反映国大党和印人党领袖的印地语电影上映。

1月11日上映的《意外总理》讲述了印度前总理、国大党领袖曼莫汉·辛格执政期间的秘闻。不过该影片并非为国大党“拉票”,而是把辛格塑造成了尼赫鲁—甘地家族控制下的“傀儡”,并暗指索尼娅·甘地“幕后操盘”,导致了国大党辛格政府执政不力。该片上映后遭到国大党反对,而印人党则在官方推特账号分享了电影预告片链接,为该影片进行宣传。

1月11日上映的《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讲述了2016年印度从乌里军营(位于印控克什米尔)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的一场越境“反恐行动”。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印度必胜”的实力和信念,还塑造了一位爱民如子的总理形象。影片中有一位未提及姓名但是长相酷似莫迪的总理。他勤政爱民,熬夜等待受伤者的手术进展情况并亲自祝贺印度军队的胜利。目前该片票房已突破33.6亿卢比,可见其在印度观众中的影响力。在该片上映之后一周,莫迪为印度国家电影博物馆揭幕时,他还引用了片中的一句台词,间接表达了对这部影片的肯定。

《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迎接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日,史诗传记电影《詹西女王》于1月中旬上映。影片讲述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领导人、印度民族英雄詹西女王的故事。片中女主角向英国统治者表示“我和你的区别在于你们想要统治人民,而我要服务人民”——这也是莫迪对比自己卖茶小贩的“卑微出身”和国大党对手拉胡尔·甘地的尼赫鲁—甘地家族的显赫身世时常提的论调。此外,片中还有主角保护小牛免于被宰杀的情节。莫迪政府上台以来,牛作为印度教圣物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尊崇,甚至发生过数起因某些穆斯林被怀疑“屠牛”而被印度教民族主义极端分子打死的案件,因此这一情节也被认为呼应了印度教特性(Hindutva)。

此外,还有一些影片对莫迪主推的政策进行了宣传和赞美。如2018年印度票房号召力最强影片之一《印度制造》直接回应了莫迪政府于2016年提出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这部电影反映了印度小生产者努力创业,通过做裁缝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影片中的多处台词,如“中国服装曾经毁了我们,现在他们的机器将我们打败”、“他们有中国机器,我们有印度人的双手”等,不仅呼应了莫迪政府发展制造业的计划,更反映了印度试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雄心,体现印人党执政期间印度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2017年的印度电影《厕所:一个爱情故事》被认为是莫迪政府“清洁印度”(Clean India)运动的赞歌。电影描述了一对夫妻为了在家中建厕所,千方百计打破守旧习俗并宣传清洁卫生观念的“厕所斗争”。电影中点名赞扬了莫迪政府的“清洁印度”政策,成为该运动的“代言”影片电影男主角曾亲自向莫迪总理表达拍摄此电影的计划,并称该片让“总理的脸上增添了一丝笑容”。

除了直接发布影片为自己造势外,莫迪还频繁与电影界进行互动。今年1月19日,莫迪亲自为印度国家电影博物馆揭幕,并表示印度电影“引导大众关注社会问题,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此后他还数次在社交媒体发布与多位当红电影明星的自拍合影。大选临近,莫迪还曾在推特上与阿米尔·汗、萨尔曼·汗等印度最有号召力的电影明星互动,要求他们“关注选举”,利用在影迷中的影响力号召印度公民积极投票,并得到阿米尔·汗等多位电影明星的积极响应。

虽然印度选举委员会在《莫迪总理》上映前一天,以“妨碍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为由宣布了禁映该片的决定,莫迪似乎并没有放弃通过电影来“拉票”的决心。不到两周,他便接受了宝莱坞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演员之一阿克谢·库马尔的“非政治性”专访。在1个小时的访谈中,莫迪谈及了自己爱吃芒果的习惯、自律的作息、退休后的计划、甚至个人穿衣风格引起的时尚潮流等话题。此访被印度媒体认为充分展现了总理“非政治”的一面,赢得了很多网民的好感,在个人传记影片被禁映后可谓“扳回一局”。

不论是《莫迪总理》在2019年印度人民院选举前“顶级的宣传造势”,还是莫迪总理与电影界的频繁互动,都显示出大选期间电影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到达了新的高度。当然,在争夺选民的斗争中,电影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毕竟过去五年的政绩才是赢得选票和民心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印人党在选举时对电影电影人的重视中,足可以窥见电影印度政治生活中巨大的影响力。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