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国学文化的普及化和民众化, 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中找到更多的文化共鸣
亚太日报特约记者:慕君、蒲莹
2019年4月16日至17日,获颁“马中友好贡献奖”、“友谊之星贡献奖”的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会长、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执行董事、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委员长、“中马一带一路出版中心”负责人拿督吴恒灿先生一行至西安进行友好交流访问。访问期间,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杜莉萍老师与拿督吴恒灿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与座谈。同时,杜莉萍老师也接受了亚太日报专访。
记者问:“国学”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空间?
杜莉萍老师:国学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以儒释道为三大核心板块。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释加牟尼的佛家思想在中国亦具有着广泛和深入的影响,佛学强调的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类对自身最终极的认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对自然本质的尊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理想的归宿。很显然,儒释道赋予我们的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人类共享的一种文化,一种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软实力。我近些年特别注重讲儒释道文化与当代商业社会进行链接,我认为,儒释道给予我们行走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的三大文化资本—儒家给予我们的是社会资本,佛家给予我们的是心理资本,道家给予我们的是思维资本。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推进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虽然需要货币资本推进,但是货币资本的价值增殖民背后是人力资本的强大与否?而人力资本必须依赖思维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演进!我想这就是儒释道文化的内在的最深刻的价值,它们不是一国的财富,应该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因为它们的存在会启迪和牵引人做为人力资本而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记者问:在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国家,传统“国学”与当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杜莉萍老师:在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它们对儒释道文化有着比中国内地更执着的热爱和推崇。原因是大量华人的存在和在经济领域的活跃,使得这种文化的积淀一直在持续,不像我们中国,曾经的王朝更迭,让儒释道文化出现了历史断裂。对儒释道的尊重也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而被重新重视和挖掘。相比较与东南亚诸国,它们的儒释道更加民众化,在民间有着更好的渗透,而我们更加学术化,在民间排斥的力量依然大量存在,因此在经济合作过程中会因为文化认同的差异而影响彼此的沟通和和谐。因此,中国需要加速国学文化的普及化和民众化,让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中找到更多的文化共鸣,以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我们与这些国家的沟通成本,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刻的合作。
记者问: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观点?
杜莉萍老师: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不是通过一本书、一堂课、一个人、某一天就能掌握,它需要点点滴滴、随时随地地渗透和耳濡目染。持续学习不断积累是提升国学文化修养的核心理念,如何保证一个人实时、实地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和健康自己的精神世界,科技型学习产品,科技场景演绎和参与等的体验型学习方式都将极大地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化、渗透性,让传统文化如阳光雨露般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相融合!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