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拍照童模遭妈妈踹,别把孩子当赚钱工具

观点

2019-04-10 16:28

据新京报报道,4月9日,一段童模拍照过程中被一名成年女子脚踹的视频,在网络流传。据童模合作商家表示,该女子为女童“妞妞”的妈妈,“妞妞”模特与多家店铺合作,接单量大。杭州市妇联法律援助律师王楠称,该踢踹行为有可能涉嫌家庭暴力。之后,此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10日,该女童母亲通过微博发布一则道歉声明,称绝无虐童之意,只是在沟通教导中如视频所示动作稍大,绝无伤害之意。

就目前的视频看,这位母亲对孩子踢了一脚,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如果这是“偶尔为之”的管教举动,且没有伤害的主观意图和客观事实,那或许确实没必要对其上纲上线。但如果暴力管教成了常态,那涉事母亲恐怕很难摆脱涉嫌家暴的指摘。接下来,对她脚踹女儿的动作究竟是常见还是偶然,社会有必要保持更长效的关注。

说到底,母亲踢孩子,到底是不是家暴,还需要事实还原和法律层面的定性。而任何针对孩子的家暴都须遭到谴责乃至严惩,就算是为人母者,也没有法外“豁免权”。

该事件中,有没有家暴值得关注,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脚踹孩子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就如不少网友反映的,踢一下可能没什么大不了,重点是父母拿小孩子挣钱。公众怕就怕,那一记脚踹连着“暴力规训”的深层意味,为的是逼着孩子听话,乖乖接受家长的“安排”。

就在前几天,有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逐梦童模镇:妈妈,我们明天几点拍照》的报道,呈现了在“中国童装之乡”杭州织里镇数以千计的儿童模特的生活状态。这些学龄前孩子在亲人的带领下,从全国各地而来,加入“童模”的队伍——“他们获取着比许多成年人都要更多的收入,也面对着许多成年人都不曾面对的复杂现实”。

童模被母亲“踢”,或许就是这种复杂性的“冰山一角”。比如,当网友在谴责母亲不该拿自己的孩子赚钱时,可能没意识到,在拍摄现场,孩子父母所扮演的其实是“经纪人”角色。而在被“踢”的镜头之外,童模们受到的约束、规训或者超出年龄阶段的言行“教育”,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而对于被踢的女童来说,“踢”的心理恐吓恐怕也要大于肉体伤害。正因如此“妈妈踢拍照童模”,到底是一种行业性的残酷,还是发生在一个童模身上的一次个案,也更值得关注。

有专业人士透露,做童模“并不需要什么才华和创造性,只要听话任大人随便摆布即可。”而“任人摆布”的背后,是一套流水线的行业法则。比如,童模们年龄、身高都有着明确要求;一般有经验的童模一小时可以拍16套衣服,平均每套不到4分钟。

在《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一书中,作者阿什利·米尔斯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对于模特市场的印象:这里高度易变和混乱,被标记为不确定、模仿、不平等和高流动性。现实中的童模市场,矛盾、混乱、不平等和高流动性同样存在。

这也导致,童模要展示的是与服装衬托出来的童真,但展示的过程恰恰是反童真的。这包括化妆、训练、现场配合等程序,甚至可能还有来自父母和拍摄者的逼迫。而高强度高度秩序化的“职业”要求,与儿童的好动天性之间本就存在冲突。

如果说家暴是显性暴力,那将孩子推向成人化世界的“前台”,则是另一种隐性暴力——童模产业对于儿童的“催熟”,是揠苗助长也是潜在捆绑。它会逼着孩子“主动”配合、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和运转节奏。

毋庸置疑,随着童装市场快速发展,童模等行业应运而生,并没有什么原罪。但在这样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市场,个中的混乱、失序以及各种权利、道德边界的争议,不应该被无视。拍照童模遭妈妈踹,只是一个引子,在他(她)们靓丽的童装照和形象展示背后,有着怎样的“残酷”和失序,又如何平衡,则需要更多的公共关照。

(来源:新京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