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迷狂的叙事风格与后现代的欲望宣泄

文化娱乐

2019-04-09 15:12

是什么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么富有魅力?娄烨这部新片有它一以贯之的感性搭配再次征服了娄烨迷们。贯穿全片的晃动摄影中偶尔闪烁着颓废的明星脸庞,狂风暴雨下的城市空间混乱迷蒙而富有诗意,都让这部影片给予都市年轻男女以感召力的情感基础,形成了它良好的卖相和商业价值。而关于这部影片的被审查的消息在影片上映前后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价值,电影的题材——广州天河冼村风云——在上映之前就让观众感觉到这部影片的巨大勇气。

必须承认这同样还是一部非常能够调动人们感官兴奋的影片,它有很强的代入感,也有很强烈的强迫性——带领着观众进入一个非日常性的迷乱世界,从审美意义上来说,观看指数不低,而且,这部电影的黑金题材和四角恋爱也让它显得颇能吸引猎奇者。但是我们也都看到了最近朋友圈的激烈争论,这些争论的复杂程度比我们面对前不久上映的《地久天长》时更加难以辨析。关于电影的评价有时候不再仅仅是观众/影评人和电影作品/作者的对话,有时候是观众与观众、影评人与影评人之间的对话。

在第六代的导演之中,娄烨可以算是特立独行的一位,这种特殊一方面与他在媒体上的表现相对低调有关,一方面与他和电影审查的关系有关。尽管都曾有过从“地下”走到“地上”的经历,娄烨比起他的同代导演的职业生涯可能更加坎坷,迄今为止,他的半数电影都处在体制之外的状态。而这种“体制外”本身就构成了观众对娄烨电影解读的一重空间,这让他的电影被始终赋予一种小众属性,也让他的院线电影往往被放在小众艺术片的范畴里被讨论。

尽管比起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娄烨电影一直更加都市化和个人化,他的兴趣似乎从来不在表达宏大的主题之上,反而对青春的躁动和欲望的分泌更加感兴趣。他的电影更注重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喜欢使用独白和字幕,重情绪而轻叙事,但是因为有了一层所谓的光环,他电影里的反抗意味往往被放大成为一个不可抹去的标签,也因此让我们往往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娄烨的很多电影表达。

被放大的社会意义与打折的批判性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官商勾结的土地交易为一个切入点,以几男几女两代人二十多年的情感纠葛作为主线,展示了金钱的贪婪如何异化人性,演绎了一场变革时代的悲歌。娄烨一向被认为是善于书写城市的作者导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选择了广州,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个一直被认为是拥有更少政治负担,充斥更多经济欲望的城市。不但如此,他还加进了香港、台北作为他时代故事的背景。而这些城市代表着上世纪对经济发展的想象,并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之中。

最近一篇有关冼村的新闻报道暗指出娄烨的现实主义切入点是“文人式”角度,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在这部电影娄烨把城中村拆迁问题简单化了,并不处理关于城中村最复杂的部分——产权问题。而真相是“在黄金地上人头攒动,冼村没有无辜的弱者”,对村民抗争意义的放大是一种文人审美情趣。这样的批评看似温和其实尖锐,很大程度上祛除了加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部电影的社会反抗意义。

但也许,《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社会意义本就被媒体过度放大了,娄烨的本意也许根本不在为观众揭开冼村的往事。在这部电影里,社会性的现实关怀退居其次,真正处于核心地位的依然是痴男怨女的悲情故事。事实上,故事是不是发生在冼村于这部电影来说其实无关紧要,电影只是需要一个承载时代欲望的载体,只是这一次被导演选中的是城中村。其实,从现有的故事格局来看,换一个时空或者社会背景,电影依旧可以成立。电影里的社会新闻和那个精彩的关于冼村的开场只是为这部电影添加了一个花哨的社会乱象,而这种乱象更可以滋生出他想谈论的欲望问题,而这个才是娄烨电影的母题。

电影的故事无疑是高度戏剧化的,娄烨用极具作者性的镜头语言为我们讲述一个地摊文学式的狗血故事,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就是在数个三角四角恋爱的冲突中推进的。这样的操作我们在他的《浮城迷事》里就已经感受过一次。两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浮城迷事》把重点放在了格局相对狭小的男女和家庭之上,而这一次娄烨的视野更大,他想要用欲望讲时代。

于是,娄烨还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变革时代的看法,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一个真正意义无辜的人,每个人都在被无形的东西所吞噬。电影更多还是停留在隐喻的层面,小宋佳饰演的林慧成为了这部电影贯穿始终的线索性人物,林慧作为1980年代末的大学校花卷进了与两个男人的三角恋之中。她的浮沉变迁更能够表达出娄烨想要说的时代对人的伤害。林慧的身份其实颇具隐喻作用,她的丈夫是城建委官员,而情人是地产商人,在这两个男人之间周旋,林慧的命运根本不由自己主宰,可以被看作是权钱交易的牺牲品。林慧是个矛盾人物,她一方面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一方面又被情欲裹挟,最终也成为罪恶的中心。

可是从这个中心人物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既得利益者之间的互相伤害,而对于所谓城市土地拆迁问题真实的痛楚避而不谈。让人失望的是,娄烨也并没有揭开上层结构的血淋淋的黑金交易,以及欲望的腐坏之处,电影里表现的是涉及数十亿金钱的大项目,而人物始终处理得与普通黑社会无异,电影甚至用不节制的暴力把一个涉及到结构性的罪恶系统简单处理成了私人恩怨。当电影男主角警察丧失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复仇者”的时候,他身上所代表的社会正义也失去了几分意义。不仅如此,电影甚至通过镜头将罪恶变成了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影像,当黑心官商们和都市小资的情绪同构之时,这部电影的社会批判是否还能成立,是一个应该被质疑的问题。

《风雨云》在社会意义层面浅尝辄止,我们能够触及到的现实表达流于形式。而这样的电影细节一旦经不起推敲,就会和中国社会脱节,而一部无法触及社会真实的电影在批判性这个层面的价值就被打了折扣。

形式与内容的断裂折损艺术表达

一部好的电影固然可以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可以被各种解读的空间的,但是其文本本身就应该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形式和内容的断裂是这部电影一个无法忽视的缺陷。不管视听风格多么华丽或者如何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依然无法弥补剧情上的漏洞百出。井柏然饰演的年轻警察杨家栋轻易就被林慧小诺母女诱惑并先后与她们发生情感联系,电影却无意为我们解释这浓烈的感情从何而来;而探案的过程更是如同儿戏一般,多年未破的凶杀案的被男主人公轻易取得证据,小诺的杀父行为也因为巧合真相浮出水面……凡此种种的设置让高度戏剧化的剧情大大折损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用视听建立起来的电影空间。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秉持着娄烨电影一贯的强烈的作者性,不论是晃动的手持镜头还是迷离的视听风格都是熟悉他的观众耳熟能详的。这些符号都保证了这是一部具有风格和影像突破的艺术电影,但是我们也不难感受到它的过于华丽和漂亮到了不加节制的地步:晃动的镜头不再配合剧情而是独立存在,大量的小景别对准明星的漂亮脸庞进行着PPT式的花样展示,迷幻音乐更是排山倒海般一段段袭来……剪辑的快速和跳跃让电影自带一种后现代感,观众只要愿意都可以被某种不可名状的情绪把持。

娄烨厉害的地方在于就算他的叙事有巨大的缺失,可是借由自己一贯的作者性将他以往的电影勾连在一起,还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意义体系,而这些足够满足一群粉丝观众的诉求,他们被电影打动,不见得因为林慧小诺或者任何一个电影中的人物,而是娄烨既往电影塑造的相对一致各有侧重的人物,那些过去电影的痴缠延续到了这部新作品。熟悉他的观众也许无法进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的人物,可是那种迷离和伤感是娄烨电影人物的共性,电影营造的氛围将熟悉娄烨的观众代入那种情绪之中,故事不够清晰,人物不够立体都不影响这部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建立在《苏州河》《颐和园》《浮城谜事》等一系列的基础之上,而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这部新作的内涵。

娄烨曾经一向以描绘细腻的感情为人称道,甚至可以这么说,迄今为止他所有的电影都可以被认为是爱情片,而他塑造的人物几乎个个是各种爱情类型的化身。可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尽管依然存在多段复杂的感情,但是我们却难以找到一个让我们信服的情感产生的理由。我们只能从人物的声嘶力竭和痛哭流涕中感受到一点爱情存在的证据,因此,这部电影所有的着力点似乎都在尽力展现一种形式美,不仅仅是视听的形式,甚至连爱情都以一种老套的模型般的形式出现。

这部电影中几个人物的行为基本上谈不上什么逻辑可言,娄烨放弃了对感情线的细腻描写,转而用一种更加快速的跳跃的方式来替代,在后现代都市的迷幻中,《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电影人物普遍拥有巨大的感情空洞,他们早就脱离了自己本有的身份,款摆出近乎统一的文艺青年的姿态,这不能单纯用这部电影因为审查呈现的不是最终版本来解释。

纵然电影未必需要一个符合现实逻辑的故事才可以成立,它仍需要建立一个自有的世界,在这个自有的电影世界之中,电影人物各行其是,无需遵循现实世界的法则。但是,当这部电影试图加入现实关照的因素的时候,电影构建的世界必然需要一个更加符合现实基础的逻辑作为支撑。这部电影的问题是一方面不放弃所谓社会意义上的现实关照,一方面极力营造一种非常个人主义的情感体验,最终的结果是两个层面的意义都有所缺失。

电影文本的意义生成

这部电影带来的各种争议,其实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好的艺术作品是否需要一个完整的文本。电影是不是可以脱离文本而以影像艺术的方式单独存在,这似乎是一个关于电影本体的问题。事实上,什么是电影从来都是一个莫衷一是的辩题,不同类型的电影之间的分野甚至是泾渭分明的。娄烨独特的地方在于他似乎在刻意模糊对他电影的定位边界。在这部其实有着商业诉求的电影中,作者和观众都有意无意地抛开电影文本去自行进行意义的生成。我们对娄烨电影之所以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似乎就因为不同的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定位不同。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电影文本有其独特性,电影由于其工业特性,对观众数量等要求特别广泛。院线电影必须要照顾资本,这关乎于电影的传播特性和再生产的要求。

娄烨显然并非不明白这个法则,否则他不会花费更高的成本去启用更贵的演员,而电影的类型片外壳也更能能够帮助吸引普通观众走进影院。电影的凶杀加奇情的故事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卖点。但是,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娄烨作为作者导演的自由表达之间本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作为娄烨电影序列中投资较大的一部,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成了考验导演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用一种类型化电影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时候,作为一个以解谜为核心的犯罪电影娄烨这部分的叙事与前面所说的情感投射形成了矛盾,一方面没有让观众很好地参与到解谜的过程(电影悬念塑造得太潦草);一方面过度密集和跳跃的剧情也没有给予观众(尤其是不熟悉娄烨作品的观众)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甚至在这样一个几乎被巧合堆砌的电影叙事里,故事是闭合的,将观众本能够延伸的部分阻挡了下来,于是,我们只能通过电影之外的知识去强化我们对电影的理解。而这理解的层次是否足够丰富就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认同这部电影

比如,在这部充斥着过剩欲望的电影中,尽管陈冠希饰演的侦探老A的所有出镜都被删除,但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灵魂人物。这个人戏里戏外的传奇让他成为这个故事最好的冷眼旁观者,也让这部电影多了一重解读空间。他说出了电影的一个核心观点:“你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会过去,被忘记。”于是,我们又看出了更多电影之外的含义,陈冠希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本身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吊诡,与娄烨电影产生了一种互文性的效果。这里面其实也有一种商业算计,这其实是娄烨的商业精明。这个电影关乎欲望叙事,而陈冠希其实是一个大众熟悉的欲望符号。

这些与电影里的冼村背景一样,成为可以被我们进行解读的社会背景,其中的只言片语不再是电影主人公的思想表达,而有了更多可以产生更多供观众解谜的空间,伴随着电影的一再因不抗力因素删改,《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被赋予了太多电影之外的意义,但是这些意义却未必是这部电影可以承载的。

因此,《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一个很有趣的后现代文化样本,尽管它也许是一部并不成功的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作品,这种失败体现在这部电影不是弥合这两部分的鸿沟,而是让二者形成了一种左右互搏式的矛盾与裂痕。但是大众媒体对这部电影的意义解读却丝毫不逊任何一部佳作。电影本身空洞不妨碍电影丰富的解读,而这些强大的解读生成的含义覆盖了电影本来较弱的表达。所有这些构成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对当下文化生态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电影文本本身。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