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F-117A遭到击落20年祭:隐身战斗机的迷思与未来

军事

2019-04-01 11:06

1999年3月27日,美国空军第465战斗机中队的一架F-117A“夜鹰”战斗轰炸机在参加北约对前南斯拉夫的空袭行动时,遭到前南斯拉夫国防军第250旅发射的SA-3中程防空导弹攻击并被击落,飞行员戴尔泽尔科中校弹射跳伞后被北约部队营救,而被击落的F-117A则成为了这场不对等的战争中前南斯拉夫最值得夸耀的战绩。

图注:F-117A的残骸是塞尔维亚人在这场非对称战争中敢于自称取胜的底气

隐身作战飞机并不是什么很新鲜的玩意。早在二战末期,德国的Go229轰炸机就被发现因采用了飞翼布局和部分复合材料而使其难以被雷达捕捉,到上世纪60年代,SR-71在设计时也考虑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问题。B-1轰炸机在设计时,明确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作为设置要求之一。而F-117A之所以成为了隐身作战飞机的代表,是因为该机是目前仅有的将隐身作为首要因素设计的作战飞机(这一点连后来的B-2都比不上)。

图注:22架F-117合拍

由于F-117A这种显著“偏科”的设计,该机除隐身能力出色外其他方面几乎一无是处,无论飞行性能、载弹量还是航程指标都不突出,甚至不能安装机载雷达,这成为了该机轰动一时之后却又被赶下神坛的根本原因。

图注:早在上世40年代,Go229就被意外地发现具备部分隐身能力,可见隐身技术并没想得那么“高大上”

值得一提的是,F-117A从被吹捧上天到跌落神坛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就已经开始吹嘘“F-19(对当时仍然保密的F-117的猜测编号)”因隐身性能而具有的独特的作战能力,但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中F-117A首次在实战中运用才算正式掀起了“隐身热”。而从F-117A的实战首秀算起,该机仅仅风光了八年时间就败走麦城。虽然这一事件并未影响各国对隐身作战飞机的热衷程度,且根据事后公开的资料F-117A被击落的原因与反隐身技术关系不大,但毋庸置疑其后各种反隐身探测手段如同雨后春笋,很显然是受到了F-117A被击落的鼓舞。

图注:由于传闻前南斯拉夫使用捷克的“维拉”雷达发现了F-117A,该雷达事后遭到热捧。虽然事后证明击落F-117A与“维拉”雷达无关,但这很能证明当时对反隐身技术的热衷

而今天回顾F-117A遭到击落这一案例,仍然能对隐身作战飞机的发展产生不少启示。具体而言包括:

第一,隐身并不是作战飞机的“护身符”,更不是“免死牌”。提到第五代战斗机,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隐身能力突出,但F-117A遭到击落的案例证明隐身技术并非万能良药,而且同样存在弱点。一旦这个弱点被发现,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足以致命的阿克琉斯之踵。

第二“一招鲜”在当代战争中不能“吃遍天”。遭到击落的F-117A在行动时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既没有其他战斗机对其进行掩护,也没有电子战飞机干扰敌方防空系统,因此一旦遭到锁定,F-117A可以说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第五代战斗机不仅仅要求隐身能力,而且更要求飞行性能、信息化和火力,这体现了作战飞机设计理念的进步。

第三,老式装备在正确运用之下或许能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击落F-117A的并不是什么先进武器,而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时就已经老掉牙的SA-3中程防空导弹。仅仅通过对F-117A部署地点的目视侦察和人力情报传输、并结合“时间差”战术,前南斯拉夫第250旅即确保了使用SA-3击落F-117A,这足以证明某些老式装备如果能正确运用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注:即便以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衡量,SA-3也是早就该淘汰的装备。但通过正确的战术运用,该型导弹打破了隐身飞机不可击落的神话

总之,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盾体一直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发展,目前的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已经远非二十年前所能相比。F-117A遭到击落只是一个具有偶然性的时间,虽然它能够证明隐身技术并非万能良药,但也不能过度沉溺于“非对称”所产生的优势当中。以劣胜优终究只能是取巧之道,以优胜优才是在体系化对抗中占据优势的不二法则。这一点,对于反隐身技术来说如此,对于隐身作战飞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