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柳工董事长曾光安:二次创业 不求快棋但求好棋

财经

2019-04-01 09:24

过去的60年,这个始于“龙腾背”荒野的地方国企,从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中无数次第一个“吃螃蟹”,如今已成长为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也带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柳工董事长曾光安

“没有变革我们绝对活不到今天。”在柳工工作了34年的曾光安深有感触地说,“‘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柳工不求走快棋,但求走好棋,目标是全面国际化、全面解决方案、全面智能化。”

在他看来,“一带一路”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机遇,无疑是棋局的重点落子处。“现在我们的成功,主要还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欧美市场取得成功,成为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对此,曾光安抱有坚定的信心。

从“龙腾背”到“国际化”柳工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同年,500多个从上海和其他地区辗转来到柳州的创业者,怀着建设新中国工业的激情和使命,在这个城市西郊一个叫“龙腾背”的荒野开始建设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工前身)的厂房,然而1959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将他们近一年的辛劳化为灰烬。

不过,凤凰涅槃,新生在1960年初到来。彼时的建工部分配给柳工试制推土机的任务,对于这家没有拳头产品的地方国企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虽然当年7月1日试制成功的首台推土机,由于制造过程中缺少热处理设备及工艺,在工人们欢呼声中开出了大门,却没能开回来,但由此却开启了柳工自主技术研发和制造的漫漫征程。

1966年国庆前夕,在当时一机部的支持下,柳工克服重重阻力将Z435轮式装载机试制成功,取名为“东风”。两年后,Z435通过国家鉴定,这是我国首台通过鉴定的装载机,随后开始小批量生产。

1976年,柳工研制出当时最大的轮式装载机Z490,之后又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矿用地下装载机;1980年,柳工在大吨位装载机方面又有了突破,研制了当时中国最大吨位的ZL100B轮式装载机;1987年自主开发了全球装载机行业的永久经典产品ZL50C,创造了单一型号装载机全球销售超过15万台以上的奇迹;2000年,世界首台高原型轮式装载机ZLG50G横空出世;2016年,革新性的垂直举升装载机,开创了行业先河……柳工一直在引领这个产业的技术变革和市场创新;2018年,在柳工60周年的庆典大会上,柳工智能铲装遥控装载机首次亮相。

如果说这一切背后的初始动力是“国家计划”,那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行业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客户导向和市场竞争则变得更为重要。当国家计划生产的订单逐年减少的时候,柳工在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北、沿海等地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并尝试走向海外。

1993年,柳工获得了进出口许可证,开始做进出口贸易。然而历经十年,每年卖到国外市场的设备也就十几台,且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客户在哪里。

2003年,柳工转变策略,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柳工”,时任柳工旗下上市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曾光安接手了海外业务。他带队踏上北非的土地,开始走访国际市场,在摩洛哥发展了第一家海外代理商。

那位代理商当时已80岁高龄,但他努力工作的热情却感染了曾光安。他对曾光安说,你们中国的年轻人要好好干,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未来的发展定会前景无限。

这是一个起点。此后,海外市场营销、国外工厂建设与运营、国际并购和整合三部曲顺次展开——2003年,柳工开始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2009年,柳工在印度的首个海外工厂投入使用,这也是中国人在南亚大陆建设的第一家工厂;2012年,柳工顺利入主波兰历史悠久的锐斯塔,开始了欧盟制造的探索之旅。如今,柳工欧洲总部在华沙建成,满足欧盟技术质量标准的装载机和挖掘机在波兰批量生产。

“一带一路”国家无疑是棋局的重点落子处。曾光安认为,“一带一路”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这对任何一个工程机械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柳工拥有全球领先的产品线,涉及挖掘、铲运、起重、工业车辆、路面施工与养护、混凝土、桩工、预应力等13大类产品品种,32种整机产品线,可为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产品组合支持及售后支持服务。

成果已经逐步显现。目前柳工拥有10大海外子企业、9大海外区域配件中心和300多家海外经销商,业务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巴西、印度和波兰建有生产基地,约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海外。

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拥有120家经销商、348个网点、6家配件中心、6家培训中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实现基本全覆盖。柳工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平地机等产品同时在中国、印度、波兰和巴西生产,印度制造本地化程度近50%。

改革步入深水区 更需尝试与突破

从“龙腾背”的荒野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柳工这一宏大版图的构建需要人才。在曾光安看来,不能简单将人才定义为专业人才,宽广的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都是这一概念的外延。

2003年,柳工内部包括曾光安在内,只有5个人会讲英语。“当时我邀请Dave Beatenbough加入柳工,但他有些不屑一顾。”曾光安回忆说。Dave供职于美国凯斯-纽荷兰工程机械公司,是国际知名工程机械专家。但曾光安并没有放弃,此后三年,他仍然坚持每年向Dave发出邀请,并向其介绍柳工的企业文化。直到2006年,Dave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同时也看到柳工的国际化步伐迈得越来越远,接受了柳工的橄榄枝。

作为柳工本部的第一位外籍员工,Dave的加盟推动了柳工技术创新能力再次提升。Dave曾带领团队一次解决了产品上的一百多个问题,使柳工的滑移装载机和挖掘装载机的技术质量性能迅速达到国际水平。由于工作出色,2008年Dave被升职为柳工负责产品研发的副总裁,全面指导柳工技术研究院的总体研发工作。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柳工在行业中第一家引入外籍研发人士,在上市公司管理层高管中也引入了大量外籍人士。”曾光安介绍说,如今柳工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50多种语言的外籍员工1800多人,占柳工全部员工的约20%。

柳工还成立了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了一大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并且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强员工培训,使一批专家型技术工人脱颖而出。

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不止于此。1993年,柳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和广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柳工又在广西的上市公司中第一家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激发了核心骨干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点效果明显。”曾光安认为,力度更大的是面向市场化的激励,“去年有一个部门业绩比较差,就没有奖金,总经理下岗。而做得好,普通工人可以拿到相当于三四个月工资的奖金。”

这只是柳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没有变革我们绝对活不到今天,现在国企改革到了深水区,更要有一些尝试与突破。”曾光安称。

据了解,2018年柳工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名单,将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过去的几年,柳工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效专业的董事会,进一步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去年经过和广西国资委沟通,集团聘任了4名外部董事,而我们的内部董事有3名。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决定管理层绩效考核的薪酬委员会、负责财务预算的审计委员会等。”曾光安介绍说。

混改方面的探索也在进行。“目前工程机械行业中国前15名中只有2家国企,通过混改,可以真正进一步激发企业市场竞争力。”曾光安也指出,“我们今年将重点放在集团层面探索混改,希望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属企业改革做出示范。”

重在“增质” 而非“增速”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再现高增长已有两年多,包括柳工在内的企业都面临新变化和新挑战。新技术、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等,正在改变传统的产品、研发流程、营销服务模式和产业链体系。

曾光安认为,中国工程机械下一阶段的发展,重在“增质”而非“增速”。因此,柳工不求走快棋,但求走好棋。“走快棋,往往容易出现问题。一个健康的企业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我们希望全球市场上行业的竞争和企业的发展,都是面向中高档和可持续这样一个趋势。”

柳工的“十三五”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国际化、全面解决方案、全面智能化三条战略主线,国际化的愿景和目标一直居于企业经营的核心地位。

“布局从整体上来说是完整的,不过,主要产品线与目标市场所需产品的切合度还有一些差距,因为不同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这是企业国际化的最大挑战。”曾光安坦言。

他表示,下一步要提高在海外重点国家的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进一步提高海外收入的比例。柳工将持续锁定“一带一路”,建立贯穿价值链环节的营销和互动,打造立体网络营销,夯实关键国家的本地化运营网络,如在核心国家设立直营公司、印度区域业务中心升级。同时也将执行客户导向和竞争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包括融资、授信、跨境租赁等模式的探索。

曾光安看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首先需要的是战略远见和战略定力。“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情况比较复杂,所以需要企业领导者对市场、客户基础、政治经济形势有深刻的洞察。同时,在海外如何去寻找合作伙伴,这一点至关重要。

他强调,无论到任何国家和地区,必须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行业行规、商业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还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就要把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打响。

去年,柳工提出了“二次创业”——拓展和强化工程机械、建筑机械两大核心产业板块,打造“柳工机械”和“欧维姆”两个国际知名品牌;发展现代农业机械、智能制造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融结合、产业互补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平台。

2018年6月,柳工集团下属公司——中源公司投资成立了“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即运营和产品发布,创新实施了管理层持股,建立了与科技产业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与日本川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的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柳工 。

据介绍,近年来,柳工先后投入10多亿元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按国际标准或高于国际标准开展,目前柳工产品的技术水平与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尤其是中国土方机械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柳工,对提升我国土方机械产品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即使在公司最困难的那几年,我们每年也坚持投入上亿元用于技术研发。”曾光安告诉记者,“正因为坚持创新驱动,柳工才能在行业衰退期屹立不倒;也正因为积蓄了足够大的创新能量,柳工才能率先走出困境。”

他认为,创新驱动下中国经济本身产生了新的动力,未来会有一些新的市场和新的需求,这是国企的一个很大的机遇所在。“在未来的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国企完全有可能在各个领域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