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营将士睡觉,都枕戈待旦吗?将军:没有枕头,也不是兵器!
古代军营将士睡觉,都枕戈待旦吗?将军:没有枕头,也不是兵器!
大家都听说过“枕戈待旦”这句成语,意思就是以兵器当作枕头,等待天亮,比喻时刻警惕,准备随时迎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形容杀敌报国心切。最早出自《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诚然,古代战争并没有现代发达的卫星监控科技,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即使有哨兵游骑巡逻,一旦出现敌人夜袭偷营,极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大军扎营,基本上都是“人不解甲,马不离鞍。”于是很多人疑惑,难道古代的士兵真的都枕在兵器上睡觉吗?不嫌硌得难受,天天这样睡觉,人能休息好吗?其实大家还是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大军野外作战,持续时间都很长,一般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士兵长途行军跋涉,精神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休息好,很容易导致身心俱疲,难以应付艰难战事。根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当时士兵在外征战睡觉,都是枕着箭筒睡觉的。那么古代在外征战的大军如何休息,为什么要枕着箭筒呢?
首先,要安营扎寨,以小队为单位搭帐篷。古代行军作战都要带大批粮草辎重,后勤补给也极其重要,辎重部队到达指定宿营地后,会迅速修建防御营地,同时分发帐篷,埋锅做饭,大军饭后开始集体休息。
其次,派出大量斥候哨探,关注周边敌军动向。大军不仅要及时掌握敌军情报,还要在军营周边安排哨兵巡逻,他们基本上一两个时辰倒一次班,确保每个哨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补充精力。
最后,就是提高警惕,枕戈待旦。敌军袭营一般都会先派小股人马偷袭,他们都会“人衔枚,马摘铃”,全军静默出动,甚至马蹄都要用厚厚的布料裹好,一旦靠近军营,便会迅速冲击,以绝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中军大营或火烧粮草辎重等。为了避免士兵睡得太沉,不能及时应战,士兵们一般都会枕着箭筒睡觉,这又是为何?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也就是说,古代的箭筒都是用皮革制成,晾干后,质地坚硬,中间空心,紧贴放在地面上,不仅相当于一个声音收集器,更像一个大型扩音器,地面上任何细微的动静都会迅速传到耳中,更何况声音在固体上传播的速度要比空气快得多,如果有大量战马在几公里外奔驰,很快会引起士兵们的警觉。
由此可见,古代行军打仗非常不易,连个觉也睡不踏实,但小小的箭筒也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真让人大开眼界。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发表不同意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