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未来学校啥样?西媒:老师是机器人 编程成必修课

看中国

2019-03-30 10:17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3月28日发表记者戴维·桑切斯的一篇文章,题为《我的老师是机器人:全息、算法和增强现实技术——未来学校什么样》,文章摘编如下:

“黑板+长课桌+大堂授课”的教学时代已经过时。在一切都可以用搜索引擎搜到的信息化时代,虚拟助手已经进入课堂协助培养未来的专业人才,而未来教师的任务将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在西班牙企业学院的校园里有一间极具未来感的教室。在这间教室里配置了48块巨型屏幕,让人仿佛置身科幻世界。教师和学生都无须前身来到教室里。教师的影像通过全息成像技术投射到教室里,并与学生们展开互动。学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通过手机视频会议的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新知。

他们之所以不必前往教室,是因为每个人的面孔都会分别出现在48个巨屏当中的一个之上。通过人脸识别程序所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们是否对课程感到无聊、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及是否感到疲惫。最初教师在课堂上随时都会收到有关学生们在自己讲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的数据。但由于接收实时信息让老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于是现在改成在课后向教师发送相关信息,这一调整让教师颇感欣慰。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大数据和机器人都将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早在数年前,IBM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吉尔·沃森”就走进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能够取代助教的地位。虽然有些教师担心自己终将被机器人取代,但机器人的主要用途是查找资料、布置作业和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它们不会取代授课教师的地位,而是成为教师在课堂里的助手,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在学生心中埋下探求新知的种子,并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这就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口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新时代,高新技术在各个领域都会呈迅猛发展趋势,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在以读写为主导的工业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学校教育将转向一个数字化的后工业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并且更加全球化。

既然说“黑板+长课桌+大堂授课”的教学时代已经过时,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未来一半的职业都会消失,我们现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了迎接这一挑战,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削减课程、重新制定考试方案、调整课后作业内容,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神经学技术。而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探寻未来应当如何教学生们在这个充满各种算法和虚假新闻的数字化世界当中生存。

2019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个月在巴黎召开会议。超过800多名专家在会上共同探讨未来世界含金量最高的履历表是什么,年青一代需要掌握什么工具才能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所有与会者一致认为,比起死记硬背公式、人名和地名,更应当掌握的技能是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利用这些“死知识”展开创新活动。专家警告称,当今很多学生的记忆能力都很强,但刨根问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相对较弱。因此不应把有限的精力花在那些轻易就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到的内容之上,而应当深入发掘那些机器人无法掌握的能力。

专家指出,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发掘人类自身创造力,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新学科,人机工程学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一项工作中如何协调人类、机器人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所涉范围包括心理学、人体测量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传统课程未来很可能被这样的新学科代替。

还有专家强调,学习如何编程未来将成为学生入学后的必修课,就像现在的历史课、数学课和科学课一样重要。马德里市政府2016年出台一项措施,规定科技、编程和机器人成为中学的必修科目。西班牙教育部也开始在一些试点学校增加机器人编程和无人机技术等科目。

所有专家一致认为,未来所有学校都将离不开高新技术。他们举例称,可以利用虚拟和加强虚拟技术在教室里还原战争场景,或者带领学生走进人体内部一探究竟。

有研究显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育创新程度较高的国家,学生在国际考试当中的成绩更加突出。不过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教学创新程度最高的国家是波兰,而最低的则是德国。西班牙在创新程度排行榜上处于中游地位,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编译/刘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