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科学家密度最高的盛典啥来头?92岁院士登台作科普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张瑞玲)近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年度盛典“科学与你,探寻万物的联结”在中国科技馆圆满落幕。现场5位主讲科学家两地视频连线,92岁院士登台做科普。北京主会场主持人张双南现场感慨:“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今天的年度盛典是我见过科学家密度最高的活动。”
出席活动的部分科学家(左起:王贻芳、张熇、张双南、王志珍和彭凯平)。主办方供图
截至目前,已有44位科学家登上过“我是科学家”的舞台。他们通过演讲形式分享科学和背后的故事,践行着“我是科学家,我来做科普”这句承诺。
演讲嘉宾张熇:《嫦娥四号:去月亮背面,去未曾去过的地方》。主办方供图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副总设计师张熇分享了嫦娥四号最初面临的“更稳妥地去正面,还是去背面”的论证过程,也分享了面对的技术挑战,比如如何在地形崎岖复杂的月球背面实现“定点、定时、精确”的高精度着陆以及如何解决通信问题。
“我们航天人,不只把我们研制的航天器当成自己的孩子,还对它有一丝敬畏。我们的总装班组组长刘师傅说,你对它好,它就好好干活儿;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我相信刘师傅的话,你认真对待这份工作,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就会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演讲嘉宾王贻芳:《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大型对撞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带来题为《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大型对撞机》的演讲。“人类达到一定文明程度后,就会开始探索:宇宙是什么?物质是什么?”自上世纪50年代起, 粒子物理从原子核物理中独立出来并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拿到了近1/3 诺贝尔物理学奖,更重要的是,把人类对宇宙和物质的认识往前更推进了一大步。“我们需要搞清楚粒子标准模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与Higgs粒子有关,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Higgs工厂’,也就是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CEPC(大型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高能物理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把20年的钱集中在一个装置上,实现高效益。”王贻芳在现场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解释了高能物理工作的特殊性,并对比了中国和欧美日科学装置的数量、规模和科学领先程度。“我们的未来在科技,不能躺在前人成就上沉湎其中。我们应该有自己新的东西。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或一个发达国家最终要对人类文明、对人类的知识有贡献。从事知识的发现和积累,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在国际上最终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尊重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条件。”
演讲嘉宾王志珍:《人工合成胰岛素中,一个少为人知的科学故事》。主办方供图
说起蛋白质,很多人会想到鸡蛋、牛奶、鸡鸭鱼肉虾这些高蛋白食物。而蛋白质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志珍更关注蛋白质的结构。在题为《人工合成胰岛素中,一个少为人知的科学故事》的演讲中,王志珍指出,胰岛素合成当初面临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胰岛素虽然是一个小蛋白,但由二条链组成,两条链中间有二个二硫键相连接,其中一条链自己还有一个二硫键——这一特殊的结构给胰岛素的合成制造了一个瓶颈问题,而且这个瓶颈问题中还埋伏着一个当时完全不清楚的、也就是我今天要强调的蛋白质折叠问题。”
如何让两条人工合成的肽链以正确的天然方式链接和折叠,形成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分子?这在当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经过七年奋战,中国科学家最终在1966年人工全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研究成果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也带领我们到蛋白质科学中崭新的‘蛋白质折叠’的新世界去遨游。”王志珍说。
上海分会场演讲嘉宾叶叔华:《我今年92岁,我想做两件事情》。主办方供图
“我们在科学上,之前是跟着人家跑,再到领着人家跑——那么,天文上有没有可能领着人家跑呢?比如500米口径的望远镜‘天眼’,技术上确实领先了,但是还不够。希望年轻的同志能做到、做出更多真正领先的东西出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在上海分会场的演讲主题是《我今年92岁,我想做两件事情》。“我还能做什么事情呢?我想给年轻人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帮他们在天文事业上,做出一些真正‘看起来像一件事情’的好项目。“
两个什么项目呢?“一个是SKA(平方公里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到中国来,争取做一个科学跟数据的地区中心,这个地区最低限度是中国,再大一点是亚洲,再大一点是亚太,现在我们跟澳大利亚关系特别好,所以我想最后要做亚太,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科学数据中心。”第二个要做的,和空间有关。“对于宇宙大爆炸黑暗时期的观测,需要用低频射电——既然是低频,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到空间去?你看,地面上,我们有FAST,一个很大口径的望远镜,我想在空间里放两个口径30米的射电望远镜,专门做空间的VLBI,也是对SKA这个项目很重要的补充。我们要寻求在中低频这个范围里面,开辟我们的疆界。”
演讲嘉宾彭凯平:《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来自星星吗》。主办方供图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真的还需要研究“幸福”这样的课题吗?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看来,我们唯一能理解的智能,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2018年,我们中国的结婚率下降到历史上最低,“宅”“社恐”……年轻人现在好像开始欣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不愿意建立社会关系,不愿意与别人来往,与此同时,我们中国的心理健康也变成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即使你是鲁滨逊,也需要一个‘星期五’,即使心智失常如《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也需要和他人建立关系。”
在题为《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来自星星吗?》的演讲中,彭凯平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需求者,也是创造者,我们有非凡的能力,特别容易跟人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为什么人的社会关系重要?很多来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要活得健康长寿,快乐幸福,一定要有美好的亲密关系。”除了科学佐证,彭凯平还现场分享了科学的沟通技巧,“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洛萨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洛萨达比例’:讲五句好话,不妨配一句批评建议的话,全部是好话,对方一定厌倦无聊,但也不能老是坏话,所以也要讲一些积极的话——沟通也是讲科学的。”
从2018年7月第一期开始,“我是科学家”内容在网络上传播量已经过亿。演讲现场座无虚席,已有3000人次观众来到过演讲现场,观众分布在不同年龄层。据了解,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