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结束。包括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下称)在内的20个入围项目汇报人以项目时代早晚为序进行的各20分钟终评展示和评委、学者提问。评委会经过评议和投票,产生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虽然中初鸣遗址并未入围“十大”,但其对意义仍然很大。
以下,来跟记者了解中初鸣遗址概况吧:
终评会现场
中初鸣遗址,系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群。该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考古中国”子项目。
中初鸣遗址位于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囊括木鱼桥、田板埭、保安桥、小桥头、王家里等多处遗址点,范围约100万平方米,距离良渚遗址群18公里,毗邻今天的苕溪和京杭大运河,面向广袤的太湖平原,地理位置优越。
遗址区域有古玉发现,早年已有记载。据民国(1932)《德清县新志》所述:“中初鸣、下初鸣、桑育、高桥,地中时掘有杂角古玉及圈环步坠等物,质坚,色多红黄,时人谓之西土汉玉,佳者极珍贵。”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挖鱼塘曾出土大量玉料,并不时有盗掘现象,引起文物部门高度关注。
遗址现场
2017年起,为配合良渚古城外围遗址调查,以及“考古中国”暨“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项目的开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对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调查、勘探和试掘,收获颇丰。根据研究情况,研究人员发现遗址主要有玉器生产规模大、玉器材料和品种较单一、玉器生产工具种类较齐全等特点。
制作规模方面,研究人员揭露了良渚文化土台1处,清理墓葬4座、灰坑15个、灰沟4条、井2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包括玉料、半成品、残件)等标本共2000余件,其中玉料、玉器半成品1500余件。根据碳14测年的结果,遗址群属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已经有4500-4800年的历史。
出土玉料
材料和种类方面,玉器大多是蛇纹石,源于人工开采的山料。玉器器形主要是锥形器、管、坠、隧孔珠等。虽然玉料白化、孔蚀现象较为严重,但仍可见线切割、片切割痕迹,部分已切割成玉锥形器的雏形。
在工具种类方面,砺石、磨石、燧石、玉髓等硬度不等,用于打样、切割、刻画、打磨等生产制玉流程的工具均有发现。据此,可复原出比较完整的玉器操作链。且根据以往发掘情况,燧石是良渚时期琢玉雕刻的主要石材,进一步证明该地是一处玉器加工场所。
种种结果显示,中初鸣遗址为良渚古城相配套的专门化玉器生产基地,而非普通家庭作坊。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初鸣遗址考古领队方向明所绘遗址释义图
“中国史前玉器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是反映信仰、等级的特殊的资源和产品。德清水路交通便利、附近没有发现良渚玉矿。在这个地方集中生产良渚玉器,那么它肯定和良渚古城的使用和技术的支撑、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初鸣遗址考古领队方向明分析,破解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和玉矿来源等问题,或也可从此中得到突破。
“有别于以往发现的各类各级良渚文化遗址,中初鸣遗址是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新内容,丰富了良渚古城外围考古的内容,反映了远距离、大规模、多方合作、专业生产的模式,为讨论良渚文化晚期的社会结构、聚落模式和手工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是良渚文明和良渚古国高度发达的重要体现。” 方向明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该区域的面貌及其与良渚古城的关系将会越来越清晰。据悉,为配合良渚申遗这一国家大事,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今年中初鸣遗址调查重点,将以雷甸为中心,覆盖面积达200余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