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丨“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周代研究重要新材料
▲在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大墓M2发掘现场,队员们正对墓室底部进行测量、记录。
国家文物局今天正式对外发布“201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陕西两个入围项目之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和澄城县文体广电局联合发掘的“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成功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刘家洼东周遗址位于陕西澄城县。联合考古队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等分析,推断遗址时代属春秋早期。在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的同时,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铁矛、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特色。长约1.4米金首权杖,权杖头上饰蟠螭纹。
“中”字形大墓的乐器组合,是目前所知反映春秋早期最高级别乐悬制度的墓葬,为周代礼乐制度及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和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M2墓出土的长2米、宽1.3米的三栏木床遗存,四角有青铜角饰,将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雕纹钟、磬架,漆木几案、豆、盒等,是研究春秋时期木作髹漆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珍贵资料。众多金器、铁器,是认识我国古代黄金及冶铁业发展重要信息。
调查确认遗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在遗址东区中部,调查和勘探发现有一面积10余万平方米城址。城址内采集到春秋陶器残片,还有一块陶范残块。勘探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
▲刘家洼墓地范围示意图。
▲队员们正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除锈清理。(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已确认的墓地4处共210余座墓葬。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座(M1、M2),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M3)。大墓西北部各有一座南北向车马坑。西区墓地共发掘中小型墓葬44座,探明马坑2座,发掘1座。除M3有壁龛殉人外,其他墓葬均未见腰坑、殉人等迹象,主体与两周时期周系墓葬的特征明显一致。
三座大墓收获最大,两座“中”字形大墓M1劫后残留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组),包括彩绘木俑、铜簋、2组10件编磬、2套残存9件编钟,铜铎、漆木建鼓、铁矛、大玉戈等。M2出土各类文物400件(组),主要有鼎7、簋1、盘1与1件铜鍑;2套编钟编磬及钟虡、磬架,4件建鼓、1件陶埙、1件疑似木质琴瑟类乐器。西侧保存较好的钟架,上有嵌蚌饰的木雕漆绘图案,下伏圆雕兽形虡座甚为壮观。墓都出土大量车马器,不少兵器和少量玉器。
最关键的是,M2椁室建鼓铜柱套上刻铭“芮公”作器,下压的1件铜戈上也有“芮行人”铭文。据此判断,此墓主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
▲出土的金首权杖。
▲大墓M1出土的两件木俑。
▲出土的漆器。
▲出土的金器。
▲追缴的青铜壶。
▲出土的玉琮。
▲出土的陶埙。
▲出土的铜鼎。
▲考古队长孙战伟向记者介绍铭文青铜器。(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大墓M1出土的编钟、石磬。
M3的独特之处在于椁室四壁共置9个壁龛,每龛有1年轻女性殉葬,下肢甚屈,身上见朱砂。有2件铸有“芮公”的同铭铜鼎、5镈9钮的编钟、大量的车马器,罕见木格漆绘墙围和1件漆器。推测墓主可能是M2芮公夫人。M27、M49出土有青铜器铭文,M27两件鬲口沿上铸有 “芮太子白”等铭文,为判定墓地性质提供参证。
根据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分析,遗址的时代属春秋早中期。综合分析,这里当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芮国,这个历史上与周同姓的诸侯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发掘得以确认,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现演变的典型案例。
▲大墓M3出土的镈钟。
▲芮太子白铜鬲。
▲出土的芮公铜鼎。
▲金权杖和金牌饰(右下角)出土时。
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呈现出地缘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会组织、人群结构的重要材料。
刘家洼墓地的发现发掘,为研究东周时期关中东部诸侯国的存灭概况,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交流,政治格局变迁,人群流动和地方管理模式提供了绝佳的资料。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韩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