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间谍,潜伏中国多年,提出两个观点至今仍具震撼力
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4年,但是回首这段历史时,会发现失败原因有很多种。甲午战败,和一位日本间谍是分不开关系的,他就是宗方小太郎。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中日断交,日本在天津制定了日本间谍、日侨的潜伏方案,宗方小太郎携带谍报经费秘密潜入烟台,并在烟台呆了三周,由此探得了北洋舰队的出发时间,这样的军事机密被日本军方得知后。
日本联合舰队遂得以在9月15日部署于朝鲜黄海道大东沟附近,以逸待劳,为随后爆发的世界首次铁甲舰队大决战作好了准备。日本陆军大将本庄繁为此评价宗方道:“对君国做出极大贡献。”
宗方小太郎除了秘密潜入晚清的军事重地外,这些地方包括了武汉三镇情形、学校及教会、汉阳制铁厂、武昌织布局、水师及陆军概况、江南水师建制、铁政局和枪炮局。
在近代历史上,宗方小太郎可以说是日本派往中国最重要的间谍,在他对中国完成情报收集后,写成相关报告。回到日本后,这些报告成为日本对付中国的重要依据,以此他也受到天皇的召见。
那么,在这些报告中,宗方小太郎是如何分析晚清时局的呢?其中有些报告的观点,在当时来说,不可谓不犀利。而且充分体现了宗方小太郎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当时中国人的认知。
1884年,宗方小太郎以求学名义,秘密潜入中国,在外表方面,他剃发易装,打扮成中国人历游北方九省,全程步行,历尽艰险,收获颇丰,其长篇调查报告获得日本高层高度关注,奠定了他作为“中国通之第一人”(其婿宗方丈夫评价)的地位。
当时西方有不少人看好中国的崛起,坚信以中国之丰富物产,如能积极变革,则“成为世界最大强国,雄视东西洋,风靡四邻,当非至难之也。
但是,宗方小太郎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见其形而下未见其形而上者”,观察一个国家也和观察人一样,应当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再“及其形体”。
晚清时局在宗方小太郎看来,虽然表面有着不断改革和进步,但“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经不起大风地震之灾。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改革者和国务活动家李鸿章就自嘲为 “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可算是两人有共同语言。
由于宗方小太郎久居中国,当时日本高层要求他修改两份分析报告《中国大势之倾向》、《对华迩言》,对中国进行了精辟入微的分析,为日本征华建言献策,至今读来,仍有相当的震撼力。
在《中国大势之倾向》一文中,他认为中国的腐败遍及全民,原有的信仰体系孔孟之道变成了科举的材料、当官的阶梯,庸官俗吏献媚当道, “朝野滔滔,相习成风”。
宗方指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中国的“分子”们集体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他估计,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而在另一份报告《对华迩言》中,宗方小太郎更为具体地指出,日本必须联合中国才能对抗西方,但中日之间“若无大战,则不能大和;大战而大胜之,中国始知日本之实力之不可敌,方可收协同之效”,因此,必须先“以势力压制、威服中国”,“煦煦之仁、孑孑之义,非所以驭中国人之道”。
宗方小太郎在《对华逊言》中的观点,为了达到其目的,针对这个观点,他提出了九条措施,成为日后《马关条约》的蓝本之一。
由此近代历史上,由于晚清政府对日本间谍渗入一事没有放在心上,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造成了许多难以估量的损失。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置身晚清的时局时,宗方小太郎的观点不得不说,仍具有巨大的震撼力,甚至比那时的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