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系舰炮家族——AK-176型76毫米舰炮
20世纪70年代初,小型快速攻击型舰艇发展迅速,例如,德国“虎”级导弹快艇、丹麦“惠勒摩斯”导弹快艇等新一代舰只相继服役。
这些舰艇上均装备了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新研制的奥托76毫米紧凑型舰炮。受其影响,苏联海军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高其导弹护卫艇、轻型护卫舰等小型水面舰艇的战斗力。
为此,苏联在AK-726型双联装76毫米舰炮的基础上,由下诺夫哥罗德机械制造厂负责研制了AK-176型单管76毫米舰炮。该炮于1975年在“牛蛇”级巡逻艇上进行了试验,1978年服役。
它最先装备于俄罗斯海军“纳奴契卡”III级轻型护卫舰,以后主要装备于“塔朗图尔”级、“格里莎”V级、“帕契姆”II级轻型护卫舰、“马特卡”级快速攻击艇等舰艇。同时,该炮还出口到保加利亚、古巴、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印度等国家。
AK-176舰炮的电子元器件水平不如西方国家,但总体设计水平略高一畴。即使这样,AK-176还被设计成多种工作方式。与火控系统进行组合,分为炮塔内与炮塔外控制,除自动遥控的主工作方式外,还有半自动工作、人工方式。
它体现了俄罗斯海军设法在复杂的海战中发挥舰炮的最大效能,提高其生存能力的作战思想。当出现局部故障无法使用自动遥控工作方式时,还可以使用相应的半自动工作、人工方式等。
环境适应能力强,弹道性能好 AK-176舰炮能在7级海情、-40°C~+50°C的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它的初速较大,射程远。使用定装式高爆榴弹,通过配备不同的引信,可对不同目标进行打击,如果使用新型弹药,则具备更高更强的威力。
AK-176型76毫米舰炮主要由俯仰部分、炮架部分、供弹系统、瞄准随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俯仰部分主要由自动机和摇架等部件组成。自动机是舰炮的核心部分,由炮身、炮尾、输弹机构、压弹机、击发和抛壳机构等组成。工作时,它接受由扬弹机上扬来的炮弹。在压弹机的入口处,炮弹被压至输弹线上,随后输送至炮膛内,关门后,炮弹发射出膛。
在自动机后坐过程中,弹壳经输弹线向后抽出,再沿着弹壳槽向前抛出,直接进入下层弹舱室内。自动机安装在摇架上,摇架将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射击或连射间隔期间,炮身由海水进行循环冷却。
炮架部分主要由托架、支座、回转支承、基座等组成。它通过炮耳轴支撑着俯仰部分,此外还连接着舰炮其它部分的零部件。炮架结构牢固、刚度大、变形小。
供弹系统主要由摆弹臂、扬弹机和弹鼓等组成。供弹时,炮弹由链式扬弹机中的弹托和推弹装置带动,向上扬至炮塔内。在炮耳左右两边各有1个摆弹臂交替摆动,将炮弹摆至俯仰部分的压弹机入口处。
扬弹机和弹鼓均分左右2个相同的分系统,2个弹鼓各装76发炮弹。当火炮低速和中速发射时,可只起用一边完成扬、供弹操作。当供弹线路出故障时,AK-176舰炮也能手动供弹,供弹率为30发/分。
AK-176舰炮有三种瞄准方式。一、由火控系统控制,通过随动系统进行高低和方向全自动瞄准。二、用KA-221型“聚光镜”瞄准具进行半自动瞄准。三、用双联瞄准装置进行手动瞄准。
更换弹种能力是中口径舰炮比较重要的反应能力。当打击的目标发生改变时,需要更换弹种,为了不失战机,这个过程要越快越好。AK-176舰炮根据炮位储弹情况的不同,长则几十秒、短则几秒钟即可完成更换弹种的功能,保证了舰炮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AK-176舰炮的瞄准速度、加速度等技战术指标都确保了其极佳的反应能力。
多种工作方式,可靠性高,易于保养维修,生存力强:AK-176舰炮从定型生产、出厂验收到装舰后的实弹试验等,所经过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相关试验,提高了可靠性。该炮机械部分的故障率为0.2%,电气部分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为300小时,这些指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炮塔上有多个维护门,维修人员可方便地出入,排除一个机械故障一般只需10~12分钟,排除一个电气故障(如随动系统中的故障)一般用30分钟。
口径76毫米 初速980米/秒 射速120~130发/分 射程17000米 全重11吨 弹鼓储弹量152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