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马上评|心脏骤停时“神仙配置”不可求,“救命神器”可以有

观点

2019-03-27 14:54

3月25日,北京东单体育馆内一名正在打篮球的男子突然倒地,心脏骤停,恰巧被同在一馆内打羽毛球的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看到,大家边拨打120,边展开抢救,实施心肺复苏。半小时后,男子恢复自主心律,被送往附近医院,最后幸运生还。

一流医院多个科室多名专业的医生同时参与救治,被网友们称为“神仙配置”,被救男子也被称“世界上最幸运的患者”。然而,男子的幸运还在于,体育馆配置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发生心搏骤停,如果没有急救复苏,4-6分钟后就会造成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4分钟内给予心肺复苏(CPR),病人存活率为70%-80%,但8分钟时,概率仅10%,超过10分钟,成功率几乎为0。如果心脏骤停发作后最初的3-5分钟实施AED除颤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可高70%以上。 

事发地东单一带有着全国一流的多所医院,如协和、同仁、北京医院等,医疗资源配置应当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此事发生后,不少网友呼吁:是否可以参照“东单模式”,在全国更多公共场所配置“救命神器”AED,并且教会普通人如何使用?  

现实早已凸显了这一必要性。2015年8月16日,解放军301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在北京首都机场因心脏骤停死亡。更遗憾的是,首都机场是有AED的,但因为没有人会用,成为摆设。2017年1月22日,34岁的媒体人金波晕倒在北京呼家楼站开往潞城方向的站台,尽管有人予以急救,但由于现场没有AED,以及施救的方法并不规范,金波还是离世。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技术培训和设备上投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为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但另一边,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例/年,且仍有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也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这意味着,中国每天至少有1500人因为心脏骤停离开人世,每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发生心源性猝死。死亡率如此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87.7%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之外。统计表明,心脏骤停发作时,身边第一目击者立即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2倍到3倍。可见,让公众掌握急救常识,第一时间参与救人,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最好办法。

相关设备配置和急救培训有必要大力普及。一方面,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知识普及和AED使用培训,并将之纳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按比例在公共场所安装AED。有人大代表曾提议利用5-10年时间,使AED在一线城市达到100台/10万人、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达到50台/10万人、三线城市达到20台/10万人。 

但更关键的是要有法律的支持,即在急救中如果出现意外,施救者应免责。对此,已经有民法和各地法规(统称为“好人法”)在对此逐步完善和保障了,但还需加快步伐,提高普及与落实力度。 

心脏骤停时遇到“神仙配置”的医疗团队毕竟是小概率事件,让更多公共场合配置AED,让更多人懂得正确使用且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施救,才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