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不幸的,都是苏明玉
《都挺好》成功地塑造了本年度最令人讨厌的国产剧角色——“苏家男人帮”。
父亲苏大强虚荣作妖挑拨子女关系;
老大苏明哲牺牲妻女来成全自己的愚孝;
老二苏明成则是没有责任感和羞耻心的巨婴。
让人看着这仨就想把他们团灭,然后让苏明玉和嫂子们一起愉快地生活。
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明成面对父亲的责备、妻子的鄙视和长兄的不信任,进行了一番声泪控诉。
细数自己为父亲做出的种种努力,被母亲娇惯成巨婴的心路历程。
“妈走了,我成废物了,我靠你们要求也太高了吧。”
脏话、叹气、哽咽、抹泪,一系列动作下来竟然让我对这个渣男角色移了情。
真切动情的表演,让#郭京飞的演技#上了热搜,同时也表达出了人物的另一面。
明成除了啃老,他对这个家庭承担了最大的情感功能。
他不够独立自强,背后跟苏母强烈的控制欲也撇不开关系。
只是,刚刚心疼了苏明成三秒,转眼他又将自己的亲妹妹打进了医院。
#苏明成怎么下得去手#再度喜提热搜。
▲不愧是年度话题国产剧,几乎每集都能贡献新的刺激点
在如此没脑子、没良心的实际行动面前,他此前一番陈诉也就无异于一场自欺欺人的“开脱”。
只有在妈妈和妻子的包容与爱面前,他才像是个亲和阳光的男孩子,一旦面对压力与责任,立马变成一幅脆弱易怒的嘴脸。
整个人的心智发育是不健全的。
在此之前,这样全家互恨的家庭剧并不多见。
它第一次不藏不掖地将亲人之间的小心思摆在明面上。
苏明玉这个冷眼旁观、洞穿一切的角色,更加让我们看清了家庭内部藏着的虚伪与裂痕。
原来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的子女,也以金钱和社会地位来衡量他们;
原来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存在混得好坏的嫉妒心理;
原来血缘关系意味着家人对你犯下的错误总会被原谅,但是你要承担的义务一个跑不了。
“一家人”三个字,成为了掩饰和吞噬一切的终极武器。
在这里,理儿说不通,委屈呢,都得受着。
里面算不清的账,让你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感复杂、无处可逃。
不同于以往家庭剧里的人物形象,要么是无私父母,要么是不肖子孙,充满刻板印象和两极分化。
《都挺好》则从两代人生活习惯差异,到赡养老人互相甩锅等等大小不一的事件中,将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拿捏得尺度得当。
每个人物的言行立场,几乎都能引起观众的自发站队。
▲来自豆瓣的剧情讨论
尺度把握得愈加精确,“自私”、“虚伪”、“裂痕”便显得愈加真实,也愈加刺痛拒绝承认这一面的中国式家庭。
一些生活幸福、正能量的观众对这部剧表示不满,认为当今的都市家庭中,怎么可能存在如此重男轻女、父不慈子不孝的“狗血”场面?
正如之前很多人对《狗十三》的反感一样,他们认为电影对成长中的权力规训的揭露,不过是“过于矫情”、“无理批判”。
其实评价一部作品,与我们自身情况能不能对号入座,压根儿毫无关系。(何况人这一辈子,没见过的事儿多着呢)
能够揭示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的另一面,挑战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便是意义本身。
《都挺好》,便是这样的作品。
但与其说这部剧成功在“够特别”、“够犀利”,不如说它“够典型”、“够真实”。
长子明哲对应了“大家与小家的平衡问题”;次子明成对应了“月光族啃老问题”;小女明玉对应了“重男轻女问题”。
中国式子女的困境,应当都逃不过这三个典型的范畴。
明哲深陷于血缘亲情的自我感动,在责任上大包大揽,等到实际行动中却习惯性地指导弟弟妹妹干这干那。为苏家献身时也丝毫不考虑小家的生活质量,一心只顾着去弥补自己心中的亏欠。
这种面子至上的大男子主义,常见于那些从小习惯优秀但实际能力又不足的人。
明成所体现的经济上啃老,精神上巨婴,在如今的生存压力下,几乎成了众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挣钱不够花,积蓄不够付首付,大手大脚的消费观念一时又难以更改。于是本该到了孝敬父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离不开父母的支持,甚至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
谁都知道这不对,但中国式家庭观念却会包容这样的孩子。
中国式家庭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最不受宠的子女往往最孝顺。
你或许听过这样的例子,或许不幸地正是例子本身。
就像是剧中与苏家断绝关系却又一次次出面解决家庭危机的苏明玉。
失去偏爱的孩子,从小就会锻炼出好强个性和独立能力,反而成长为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但亲情的缺失又会不断刺激自己做得更好。
努力向亲人证明他们错了,向他们强调自己的存在感。
如何做得更好?对家庭而言无非就是为家人提供荫蔽、解决出现的麻烦。
作为一个戏剧人物,我们当然想看着苏明玉成为杀伐果断的复仇女神。
但这不是爽剧。
正如阿耐在原著中将明玉比作剔骨还父、剔肉还母的哪吒:
“她也恨不得剔骨剔肉把这身血肉还给父母,从此与苏家一刀两断。但是,这不是神话,这是生活。”
面对不对等但却割舍不了的情感时,我们常会这样平衡心态,我上辈子欠你的,这辈子当还你了。
但是亲情的债,是还不清的。
其中羁绊,让不论是苏家的男人们还是女人们,都一致呈现出“受害者”的身份。
这场家庭的战争中,没有一个人会是赢家。
即使是自私自利的苏大强,失去亲情这层保护罩,他也只是一个令所有人讨厌的退休老头。
中国式家庭,真的只剩下不堪了吗?
事实上,跟一般中国家庭相比,苏家甚至是令人羡慕的人家。
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有8000多块。
三个儿女 ,一个是斯坦福毕业的高材生,一个在国内二线城市的国企上班,另一个则是事业成功的精英女性。
妥妥的中产之家。
可是这样的生活水准竟然都搞不定一位老父亲的养老问题?
是否为了戏剧冲突刻意夸张?
虽然戏剧会集中展示矛盾让人觉得危机不断,但是其中反映的问题确实真实存在的。
苏大强虽然无比奇葩,但生活中还真不缺这样的父母。
没有自己的生活,凡事只想靠着儿女。在外拿儿女显摆,在家拿儿女撒气。
他那一句“人老了比什么,比子女”,不知多少中国父母听了,会连连点头。
剥去相对光鲜的外壳,苏家背后代表着中国式家庭长久以来的痼疾:父母子女之间缺乏独立人格和彼此尊重。
苏大强身强力健不肯独自居住,苏明成年富力强不能经济自主,是引爆家庭矛盾的关键点。
继而苏家人之间形成了塔罗牌式的连锁效应:
明成无法独立要依靠父母,苏父苏母自觉明成不可靠于是万事依赖“最有出息”的老大明哲;
明哲能力不够只能常常求助于经济能力最强的妹妹明玉,最不受宠的明玉于是一次次被牵扯进苏家的麻烦,惨当“接盘侠”。
所以,苏家个人的无法独立逐步扩展到整个大家庭的失衡错乱。
中国式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无条件的爱与付出,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信仰”。
父母必须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孩子长大后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但“信仰”这种事,通常是掺杂着自我想象和自动美化的。
无私的付出背后,其实暗中都标好了价码。
待得不到等价的回报时,怨念也随之而来。
于是无数被牺牲的梦想、越不过的人生阻碍,全被归结到“为了这个家”。
儒家文化里的孝悌之义本没有错,只是太多人在亲情的庇护下,用爱的名义遮掩自己的私心。
亲情和爱太正确了,正确到我们刚想质疑它便开始自责起来。
但当我们从客观视角去看作品中呈现的家庭矛盾时,就很容易理顺其中的前因后果,矛盾根源。
就像明玉曾劝诫明哲:苏家个个都是有经济实力的成年人,用不着你一个人逞强牺牲。
每个人只有先做好了自己,负责起自身的生活品质,才有能力构建起健康安稳的大家庭。
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别人的某某。
我们只有追逐过梦想,然后才能给下一代传递梦想的力量。
我们只有发出自己的光芒,然后才能照耀整个家庭。
就像全剧最引起舒适的两个人,是精英御姐苏明玉和居家暖男石天冬。
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隔绝于羁绊重重的家庭亲情网络,反而打拼出了自己的理想人生。
苏明玉用双手挣来了一份体面的事业,弥补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被践踏的自尊。
石天冬热爱美食,不管外界怎么看待厨子这个身份,他只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玉石cp”就像一块万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每每出现问题,只有他俩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人。
除了经济独立,更重要的,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在承担家庭角色之前,他们首先完成了个体的成长与进化,摆脱了巨婴心态,成为了独立个体。
而太多人,把认识自我与家庭责任绕成一团麻。
许多解决不了的人生问题,最终都被扔进原生家庭这个大熔炉。
亲情缺失的苏明玉,显然是不幸的。
但是相比找到一份热爱的事业、锤炼出独立自信的人格,这种不幸,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互动话题
你如何看待中国式家庭关系?
推荐阅读
戳下方“了解更多”,和小十君一起瞎说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