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到底什么人在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文化娱乐

2019-03-26 11:23

尽管《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比悲伤》)已经成为妥妥的票房黑马,上映12天累计票房8.18亿,仍稳居日票房冠军,进军十亿俱乐部的步履未见松懈。但是,不论是在社交网络,还是硬糖编辑部,这样的咆哮从未停止:到底是什么人在看这个xx电影!?

《比悲伤》不仅是票房黑马,还打了所谓“电影口碑时代”的脸。口碑票房的严重倒挂,仿佛让人梦回《小时代》的峥嵘岁月。豆瓣评分从开局5.6到目前跌至4.8,猫眼评分从开画9.0跌至8.0,让参与者弹冠相庆的小爆款,是评分机制里的大烂片。

值得关注的是,和去年的黑马电影《前任3》、口碑佳片《我不是药神》一样,《比悲伤》也主打了“催泪”概念。看来这年头,泪点已经成为票房利器,而差别只是真情共鸣,或者切洋葱让你哭。

乏味的都市男女,平淡的日常生活,人们实在太想获得点激烈的情绪了。现实里得不到,就去文艺作品里找。通过对文艺作品的过激共鸣,仿佛自己也获得了同样值得纪念的旷世绝恋。

奈何三观尽悲伤

《比悲伤》翻拍自2009年韩国同名电影。原版故事是典型的“韩式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而台湾版同样是苦情虐,绝症谎言、千年备胎,都被《比悲伤》发挥到了极致。

在时光网的音乐、画面、导演、故事四项评分中,《比悲伤》的故事评分最低。

张哲凯(刘以豪 饰)和宋媛媛(陈意涵 饰)因为具有同样坎坷的身世,从小就惺惺相惜;然而他们同居十几年,却依然“恋人未满”(只亲过嘴儿);此时男主身患绝症,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希望女主能够找到归宿,嫁给医生杨佑贤(张书豪 饰);女主如男主所愿嫁给男二,谁知新婚不久男主病重,女主不止回去照顾男主,最终还追随男主殉情了!(男二: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电影上映后,网上不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评价。但这里的“无语”,恐怕是对电影狗血毁三观剧情的真“无语”。

电影中,男主用金钱“收买”男二未婚妻,还用自己的绝症进行道德绑架,拆散别人的爱情;而当女主配合男主完成“找个好人就嫁了吧”的心愿后,却转头又和男主殉情。你们“爱”得有多自私,心里都没点儿谱儿吗?

电影无非是想表达“为爱牺牲”,但为了成就一对矫情男女的悲伤绝恋,活生生毁了另外两个大好青年的生活。而且殉情这种戏码,总觉得解放后硬糖君就很少看到了。

女主盲目放大了所谓爱情的脆弱和痛苦,轻视了生命的唯一和可贵,并且也忽略了男主希望她活下去的良苦用心。

古老爱情故事中的“生死相许”,放在如今以人为本的时代,实在有些故作悲壮的虚弱。你看陈意涵跑着哭喊“你不可以走”那段儿,是不是像极了岳云鹏追车?

看《比悲伤》为寻找悲伤

上映第二周是影片能否发挥长线的重要节点,《比悲伤》次周周末的猫眼和豆瓣评分同时直降两个小数位,不可谓不是断崖式口碑下跌。可影片的票房并未见任何疲软,背后是哪些老板们在为此买单?

在3月23日猫眼专业版想看画像中,女性受众比例为62.3%。早在上映前,片方的“请带足纸巾”海报就已清晰定位了自己的受众,既然吃准了市场,宣发也事半功倍,而且女性的声量往往可以将电影传播得更快更远。

在受众年龄占比上,《比悲伤》的主要受众年龄依次为20-24岁和25-29岁。这说明90后作为观影主体的现象,在该影片中体现的愈加明显。算上第三受众梯队30-35岁人群,35岁以下人群占了该片受众的80%以上。《比悲伤》受众的年龄数据,倒是和抖音的忠实用户画像恰好吻合。

也正因如此,题材本就适配抖音水土的《比悲伤》一扎进抖音,便占据了抖音热榜。电影院里哭花妆的年轻美丽小姐姐形象,迅速抢占人们的眼球。

去影院打卡《比悲伤》,或许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有多优秀,而是有这么一群人,就是在“寻找悲伤”。为了大笑一场去看喜剧片的观众比比皆是,但容易被忽略的是:痛哭一场也是观影刚需。

白天不懂夜的黑,想要一场悲伤的大有人在。网上至今依然流行一种“小确丧”,“丧”的隔三岔五就扎你的小心心。世界变化快、生活压力大,《比悲伤》恰逢其时地为这部分人提供了日常所缺的发泄途径。

对他们来说,大哭一场不失为紧绷状态下舒缓放松的好方法。而通常来说,哭比笑更容易让人获得崇高感。“今天我为一场爱情电影痛哭失声”,听起来确实比“今天我看了一个喜剧片笑成傻逼”值得分享到朋友圈。

《比悲伤》的虐恋情深,更准确击中了某些人群期待爱情的内心。在“速食爱情”乃至“爱无能”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比悲伤》这种“爱一个人甚于自己生命”的极致化爱情,确实不失为一种情绪代糖。

而随着影片火爆,不管是抱着猎奇还是从众的心态,凑热闹观影极好的补充了次周观影人群。这也是为什么《比悲伤》评分降低票房增速却不减的原因之一。

爆款爱情俱乐部

猫眼专业版显示的《比悲伤》用户买过的电影中,除了重点档期的爆款之外,购票量最多的就是《后来的我们》和《前任3》。而这三部片子,还都有着低口碑高票房的共同属性,且皆被骂过“毁三观”。

豆瓣评分一路走低,三部爱情片的票房却一路走高。影评人再苛刻的吐槽,都抵不过前任的话题魔力:林佳过敏体质为前任撕心裂肺吃芒果,林见清拉着方小晓狂奔想复合,宋媛媛婚后却去找张哲凯殉情……

3月22日晚,“你忘掉前任花了多长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榜。你看,这种在未有任何缘由的情况下对前任不时的“关心”,早已变成大众议题。“前任”问题,基本可以和“原生家庭”问题试比高了。

硬糖君似乎发现一个原理,市面上越缺少爱情,爱情片就越好卖。从本质上看,它们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鸡汤式段子与前任情怀相互勾兑的产品,硬糖君愿意称它们为10w+电影。有笑料但不够高级,有泪点但强行煽情。电影感,不存在的。

《比悲伤》令人诟病的不仅是停留在琼瑶时代的三观,更是内容和逻辑的整体失控。情绪语言较为饱满的《比悲伤》并不是一无是处,但这样的电影成为票房黑马,或许才是真正比悲伤更悲伤的事儿。

刘瑜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于是爱情成了庸人的避难所》。

“爱情是成本很小、‘进入门槛’很低的戏剧。如果要以做成一个企业、创造一个艺术品、解决一个科学难题、拯救一个即将灭绝的物种……来证明自己,所需才华、意志、毅力、资源、运气太多,而要制造一场爱情或者说那种看上去像爱情的东西,只需两个人和一点荷尔蒙而已。于是爱情成了庸人的避难所,于是爱情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大量地生产出来。”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爱情电影也是庸俗电影技巧的避难所。共鸣的话题、煽情的配乐、美丽的男女,再加上恰到好处的营销,便生产出了枝繁叶茂的爱情,可以遮蔽各种内在的虚空。

爱情电影的观众最多,这是平凡男女最可能拥有的传奇。其余盗墓探险、拯救世界,诸般传奇,与我无关。戏里戏外,人们唯恐自己活得不够戏剧化。看爱情电影不哭,等于白看。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