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创新驱动 推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财经

2019-03-25 09:05


导弹出鞘、沙场点兵、“快舟”飞天、“虹云”组网……从朱日和原野上驰骋的战车到北京奥运会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圣火火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工)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近年来始终以创新驱动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市场主体作用,为铸牢国防基石和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资料照片

日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2019年是航天科工成立20周年和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决战决胜之年。“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唯有自主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把技术创新放在创新工作首位”

记者:如何看待技术创新对于军工央企的重要意义?

高红卫: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之策。航天科工作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作为承担“强军首责”的军工央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数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坚持把技术创新放在创新工作首位,狠抓“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技术”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拓展及产品研发,掌握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了一批又一批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产品,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圆满完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科研任务,一系列大国重器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创新意味着对于各类资源要素不断进行优化整合,适应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要求。航天科工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手狠抓防务装备、航天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一手狠抓新模式的创建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培育壮大,探索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航天科工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11年在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位列A级,连续3个任期荣获“业绩优秀企业奖”,连续3个任期荣获“科技创新企业奖”,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及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8年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346位、世界品牌500强第39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79位、中国制造业企业百强第26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45位、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公司第13位。

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唯有自主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高科技人才只有走出“象牙塔”,高新技术成果只有从文件柜和展览室走向市场,才能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协同发展能力,才能走好“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历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路径,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创建我国首个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构建和涵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为推动我国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业改革发展承担了重要责任。

激发创新内生活力 航天科工有“妙招”

记者:航天科工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开展了哪些生动实践?

高红卫: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航天科工始终积极推进“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目标,不仅全面完成所承担的国家级航天工程相关任务,而且敢于担当举起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创新大旗,引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化破局发展。面对全球商业航天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航天科工在全力完成防务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商业航天领域深耕细作,大力开展空间运输系统、微小卫星平台、空间有效载荷、空间信息应用等领域技术研发,形成一系列成本可控和使用方便可靠的航天产品。

经过多年努力,航天科工已经具备了面向用户提供商业运载发射服务、商业应用卫星研制、空间信息应用等能力,创造了较好的商业价值,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五云一车”商业航天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成功发射并开展在轨试验,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了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圆满完成2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创造了国内固体火箭入轨精度新纪录;“天鲲”卫星拓展了我国小型低轨通用卫星平台型谱。

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的精髓是经济、快捷、方便、灵活。为了适应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需要,航天科工构建了全球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航天云网成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航天科工内生动力生成起到关键作用,还为社会化先进制造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向遍布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用户,提供普惠的免费服务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并在全国“七个区域九个城市”推进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落地。

目前,该平台已形成数十个柔性化生产协同制造及智能化改造应用实践案例,普遍缩减研发设计周期30%至45%,生产效率提高25%至60%,成本降低10%至30%,用工减少30%至60%,促进了工业服务、工业设备和工业产品的社会化集成共享、优化配置和业务协同。

航天科工还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顶层谋划国际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国际化经营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推动全球优势资源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作为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航天科工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实施一系列双创政策,实现108个内创成果和100个外创成果落地,探索形成了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创意池、种子池、产品池的“三期三池”内部双创推进模式,先后培育了航天云网公司、激光研究院、火箭公司等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平台,推出了设备精灵等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吸纳一流创新团队,多项产品形成产业化。

新业态体系建设轮廓逐渐清晰

记者:航天科工作为军工央企是如何构建新业态体系的?

高红卫:从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中国导弹首次亮相,到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新型导弹精彩“亮剑”,再到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航天科工装备以占导弹装备近三分之二的阵容悉数登场,一系列大国重器让国人挺直了脊梁,为发展缔造了和平。

2017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仪式上,由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10余型导弹装备和1型后勤保障装备通过朱日和阅兵检阅台,再次接受检阅,彰显国防实力。

在历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航天科工作为中国全系列导弹装备专业研制生产单位的风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改革开放进程中,航天科工的一系列大国重器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攻防装备体系,筑起我国领土、领空、领海的钢铁长城,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筑牢了坚强基石。

当前,航天科工面对国防建设更加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的新时代要求,牢记强军首责,把“为国家提供先进的防务装备和高科技产品”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导弹型号的体系化、智能化、实战化能力和质量可靠性,努力为我国国防力量实现“装备体系化、体系智能化、智能实战化”提供装备与技术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航天科工提出“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突破,既促进了产业与行业的技术进步,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天科工近年来连续举办以工业互联网、商业航天、激光产业、智能协同云技术与产业发展、智慧产业等为主题的高峰会议和论坛,汇聚最新发展成果、交流未来发展设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主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部分战略性创新领域的牵引能力逐年上升,新业态体系建设轮廓逐渐清晰。

实践证明,推进航天事业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航天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

在航天科工,“金税、金卡、金盾”三大工程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运行;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制证设备及系统在全国全面启用;航天安保系统成功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并实现从大型活动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纵深拓展;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项目在德州市正式落地,探地雷达可以实现对地下管线的“无损检测”,守护城市平安;“天网一号”系统、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产品破解了反恐和灭火的国际难题;可穿戴的“空调背心”有效解决了室外高温作业的防暑降温问题;用相变材料开发出的“航天水杯”55度恒温杯、便携肉质检测器“鲜鼻子”等航天高科技产品,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伴随强国崛起的将是全球型综合服务类企业的崛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航天科工将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战场向“安康乐知(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欢乐消费、求知消费)”升级换挡,努力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做出贡献。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处在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航天科工作为以高技术制造为核心业务的中央企业,如何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已经成为航天科工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航天科工成立20周年和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决战决胜之年。

航天科工广大干部员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指针,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抓手,以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导向,强化党的领导,履行强军首责,深化军民融合,狠抓协同发展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提升,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贡献航天智慧、航天方案、航天力量,创造让国人更自豪、让世界更瞩目的新的更大奇迹。记者 胡喆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