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推动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结硕果

财经

2019-03-24 17:45

中证网讯(记者 王朱莹)阳春三月春意浓。开学季,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李心雨走进了期货衍生品选修班,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要为大家讲授开班第一课《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29岁的李博雅在永安期货研究中心的大楼里,正忙碌的工作。两年前,还在学校读书的李博雅参加了大商所支持、永安期货与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6个月的系统学习和实习历练,为他打开了通往大宗商品领域的职场大门。当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感到困惑的时候,李博雅已在永安开启了商品研究员的职业生涯。

受益于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的不止李心雨和李博雅。据了解,大商所2016年提出高校期货人才培育战略,2017年开始实施项目,探索前置期货人才培育工作,面向高校大学生培训期货知识和市场实务基础,为社会和未来持续培养期货行业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衍生品投资者教育、提升全民风险管理观念的新路径。

67所合作高校 惠及逾6200名学生

3月15日,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提出要发挥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作用,将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中普及证券期货知识,提升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投资风险意识及理财能力。

与我国衍生品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相比,衍生品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衍生品知识教育在高等院校还未普及,已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李正强对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尤为迫切,对衍生品市场提出了强大的风险管理需求。随着豆粕期权上市,原油、铁矿石、PTA期货国际化,商品互换业务上线,我国衍生品市场已进入既有期货又有期权,既有国内又有国际,既有场内又有场外的发展新阶段,步入多元开放时代。在此背景下,专业人才短缺与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矛盾不断凸显,成为当前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推动高校期货人才培养、解决行业人才瓶颈,大商所进行了持续探索和尝试。自2017年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以来,大商所秉承“培养高端人才,将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念,持续推动各地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金支持,在全国高校开设衍生品市场功能和作用相关课程,并纳入高校学分教育体系,丰富国民教育理论和金融教学内容。

李正强强调,通过前置期货人才培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毕业前树立“三个意识”,即生产经营活动始终面临价格波动风险、该风险可以被管理和转移、管理转移风险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受过专业衍生品教育的学生未来将走向全国各行业,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发挥衍生品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在全社会全行业深化风险管理观念。

期货教育走进高校的“星星之火”一经点燃,便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至今,大商所已联合8个地方期货业协会、50家期货公司,与67所高校开展了90个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开班培训超过6200名学生。与大商所合作开展培育项目的高校包括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双一流高校和16所原211高校。

完善校内课程 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衍生品市场起步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社会大众的眼中仍属于“小众市场”。对于还未踏入社会职场的学生而言,衍生品市场显得陌生和高冷。为激发学生了解、学习期货的兴趣,各地项目在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学分制度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大商所会员服务部周欣介绍,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课程每学年不少于48学时,课程设计贴近衍生品行业发展前沿。例如,在课程设计上,我们设置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既有期货基础理论、期货法律法规、品种基础知识、期货营销简介等初级课程,也有企业风险管理实务、量化交易、技术分析等中高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既帮助毫无期货知识基础的学生逐步理解期货市场运行方式和品种特点,又可以有深度接触期权、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强化学生对期货行业的理解认识。”永安期货-浙江工商大学项目负责人隋婧婧说。

优秀的授课讲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的讲师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以及从事期货行业5年以上的业内权威,很多期货公司负责人、资深专家登台授课,系统、全面讲解衍生品基础理论和发展现状。同时,每年大商所面向全国高校教师举办衍生品研修班,为高校教师讲授衍生品市场前沿的业务模式和市场动态,提升了高校教师衍生品授课能力,拓展了知识维度。参加了2018年高校教师衍生品研修班的广东工业大学孙有发老师表示,金融是鲜活的实践,在研修班学到了实际案例和经验,填平了课本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真正把期货讲到田间地头、钢矿企业,对在象牙塔里缺少实践的教师很有启发,也让我们在日常授课中更加得心应手。

为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大商所还推动各高校将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作为学分教育。在已开展的90个高校项目中,纳入学分教育的占85%。纳入学分教育后的项目课程已成为学校常规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其中,冠通期货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发《走进期货与期权》课程被选为含学分的校级选修课,全校本科生均可通过选课系统报名,今年吸引了来自不同专业的120名学生选修。“能够成为校级选修课,体现了学校对《走进期货与期权》课程的认可。学生选修该课程不仅可以得到毕业所需的学分,还学到了金融衍生品基础理论,拓宽了知识面和就业面。在已结业课程的学生打分中,该课程整体得分59.75分,接近60分的满分。”冠通期货-南开大学项目负责人陈刚说。

此外,大商所为优秀学生设立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奖学金”,至今已向900多名学生发放奖学金约200万元。在考核成绩时,将出勤率、作业完成率、模拟交易收益率和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加权核算,选取成绩突出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和证书,以此鼓励优秀学生在培训、实习中脱颖而出。

创新校外实践 高校期货培育走进市场

为帮助高校学生直观了解、接触中国衍生品市场,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设计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提出了“40+60”的课程规划,即40%的理论学习和60%的实操训练。除了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各项目充分依据学校和期货公司的优势,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培训方式,通过组织市场调研、企业实习、模拟交易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市场中学习,在实战中成长。

在银河期货-中央财经大学项目中,银河期货为学生提供了期货交易、量化交易、产业研究、股指分析等11个实习岗位,2018年已接收12位实习生,部分学生实习期长达8个月。注重实践的培育模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踊跃参与。2017年,该项目原计划招生50人,实际有240名学生报名,受教学管理等原因限制,最终确定120名研究生为当期学员。由于2017年该项目课程在校内好评如潮,2018年选课率接近百分之百,位列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各课程选课率之首。“高校项目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树立了正确的就业理念,值得在金融行业内进一步推广。”银河期货总经理杨青说。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曾华盛认为,参加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的最大收获是在实习中培养了良好交易习惯,让我重新思考和规划求职方向。“这个项目很受学生欢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大学生参与项目学习,毕业后将学到的风险管理理念带到各行各业。”

在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机会的基础上,部分项目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表现优异的实习生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既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为期货公司选拔和留住了解期货、认同公司的人才。据悉,在永安期货-浙江工商大学项目中,除本校学生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外校学生也可以报名参加。2018年,有62名学生参与培训,被永安期货录用16人,被相关企业录用20人。“此前通过高校项目进入永安期货工作的部分员工已经在中层岗位任职。项目成为永安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永安期货总经理葛国栋表示。

李博雅便是通过该项目最终加入永安期货研究中心工作。他回忆道:“以前,我曾认为期货市场是单纯的‘盈利至上’,通过系统学习才知道期货市场对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重要意义,也让我深深喜欢上了期货这个行业。我坚信,期货行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阶段,正是一个‘做多’的好时机,愿意‘将自己满仓入市’,投身于期货行业。”

随着项目深入开展,期货公司还推出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例如,东海期货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共建了“海集方”金融实验室,为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提供了一个模拟交易及实盘交易实验室,为实盘交易提供技术及风险支持,让学生真实体验期货交易。

多措并行 打造衍生品人才培育品牌

多年来,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为莘莘学子打开了期货衍生品领域的大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师与校外教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金融素养,拓展了就业渠道,推动期货行业乃至全社会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受到各方的高度认可。

“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不仅着眼于期货行业,更是为行业输出懂得期货、懂得风险管理的青年人才。”冠通期货总经理郑涛表示。

“在期货公司的亲身实践为我从研究、交易和营销的角度揭开了期货行业神秘的面纱。紧张而充实的实习经历让我认识到,期货行业时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坚定了我毕业后在期货行业工作的决心。”李心雨说,无论行业、企业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风险;风险管理不仅是期货行业“专属”,更应该成为全社会学习、掌握的“通识课”。

尽管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推动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校普及推广期货衍生品教育仍然需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周欣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多措并行,持续深化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建设。

据介绍,目前各项目缺少统一的衍生品教材,不利于培训课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大商所将牵头组织高校教师和业界资深专家共同开发、编制衍生品教材,搜集交易所产业服务模式案例,开发规范性案例教学资料并逐步推广使用。在产学研结合上,大商所将与高校共同开展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围绕衍生品市场设立研究课题,联合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共享研究成果。以此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能力,为高校教师、学生接触实践提供新路径,增强高校人才培育项目效果。

为满足学生对于丰富课外实践的期待,大商所将联合各期货公司、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实习活动,如举办优秀学生夏令营,组织更多学生走进产业,对接更多大型产业企业、金融机构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让学生既能从课本汲取营养,又能在实践中得到历练。

此外,大商所还要加强面向市场和高校的宣传推广,让更多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和高校参与进来,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和教育资源,让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成为衍生品人才培育的品牌,进一步推动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现代风险管理意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