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昆仑决创始人姜华:多数搏击赛看天吃饭,活下来才有希望
昆仑决并不算国内起步最早的搏击赛事,但自2014年创办以来成长迅速,2018年全年赛事多达170余场,版权覆盖到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已然成为推动国内MMA发展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日前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昆仑决创始人姜华,听他畅谈昆仑决和国内搏击赛事的生存之道。
“2014年我们全年只有16场赛事,2015年是28场。现在来看,我们的体量是呈几何级增长的……”按照姜华自己的说法,在国内搏击赛事中,昆仑决已经占据了半数的市场份额,除了昆仑决之外,老牌搏击赛事武林风也有约30%的占比,而其他各种大大小小的赛事瓜分了剩下为数不多的份额。
姜华并不讳言体育产业大发展给搏击赛事注入了强心剂,但他更强调当下大多数赛事的生存不易。
“前两年(搏击赛事被)炒得很热,甚至很多资本都开始进入这个圈子,不过现在很多赛事已经办不下去,从整体的各种赛事品牌来看,开始萎缩。”
这种变化背后,姜华坦言大环境不好和赛事本身的运作不利是关键,“资本入局,很多外围企业跨界体育,造成了一段时间蒙眼狂奔的状态,大家都生怕落后,很多赛事没有好好思考如何经营,你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经济一旦遇冷,资本必然离场。”
说得更直白一点,姜华认为,大多数搏击赛事不赚钱、不会赚钱,于是让自己处在一个看天吃饭的局面,“现在国内几乎没有赚钱的搏击赛事,没有后续风投进入,只能关门走人。”
对于国内体育赛事来说,如何盈利一直是一个难题。姜华口中,即便是良性发展的昆仑决也直到今年才开始盈利,“昆仑决这个项目已经做了5年多了,去年我还亏钱呢,其实如果单从办一场赛事来看,你还是很难赚钱的。”
2018年9月8日,上海,2018年ONE冠军赛上海站轻量级,雷诺里奥-巴纳里奥vs阿米尔-可汗。搏击赛单靠票房行不通
众所周知,体育赛事的盈利方向主要包括票房、赞助、版权以及衍生产品的销售,其中大多数国内赛事盈利仍停留在票房和赞助层面,版权无从谈起,昆仑决如何困境中破局?
姜华认为办赛之初就把赛事与视频节目捆绑在一起的理念是关键,“昆仑决是一个赛事,我也把它看作是一个节目,从一开始就落地了国内的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2017年我们的赛事还登陆了美国福克斯的ESPN,现在我们的节目能够覆盖到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打开版权这个市场,昆仑决走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最初很多赛事是不花钱或者廉价销售,2014年一场比赛我卖到海外平台,只象征性收500美元,但渠道打通后,你的赛事慢慢得到认可后,这一块收入就像滚雪球一样了,现在我一场赛事卖到海外的一个平台,总得卖几万美金。”
值得一提的是,版权收入这块,昆仑决当下主要还是依赖国内网络平台,之前是爱奇艺,今年签了头条和西瓜视频。
在姜华眼中,一只脚走路行不通,只有票房、赞助、版权多管齐下,赛事才有盼头。
交流中,他也没有回避很多国内搏击赛事票房数据注水的尴尬。虽然过去几年搏击赛事一度遍地开花,但大片看台空着或者主办方送票招揽观众的情况比比皆是。
“单靠卖票确实很艰难,我如果把卖票办赛从整个项目中拆分出来,我也亏钱,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用其他的收入来补贴办赛。”
此间,姜华也透露,因为昆仑决整体发展比较稳健、口碑较好,现在票房这块他已经可以做到规避风险,“我们采取的是打包制,把票务整体卖给当地的票务或者相关公司,之前卖100万,现在卖300多万,最终票房好坏并不影响我们的收益,当然,有公司愿意承接,这本身证明我们的赛事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号召力。”
2018昆仑决城市英雄西安站上的奖杯。昆仑决打造平台而非捆绑明星
姜华是一个健谈的人,并且不太向外人流露悲观情绪,澎湃新闻记者也询问了当下昆仑决遇到的困难,姜华言简意赅,“一方面是整个项目中需要人才,国内搏击发展较晚,各个环节的人才储备不够,这种情况下,你只能自己培养人才,这会带来很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不够好,很多企业在推广营销的投入减少,这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赛事赞助,去年我曾谈了一家冠名商,是一个功能性饮料,但最后退出了,让我们损失了数千万的收入,否则去年开始我们应该是盈利的。”
很显然,国内搏击赛事砥砺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包括UFC、ONE冠军赛等国际赛事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以张伟丽、林荷琴为例,出道于昆仑决的两位选手在顶级赛事中获胜体现了昆仑决的办赛质量,但另一个侧面似乎也揭示,国内赛事面临着与国际赛事严峻的人才争夺……
当地时间2019年3月2日,美国拉斯维加斯,UFC235,张伟丽斩获UFC三连胜。“我不这么看。”姜华给出了让人惊讶的回答,他解释昆仑决从来打造的就是平台而不是明星选手,“国内有些赛事是围绕明星转,比如武林风,通过捧一两个选手可以很快吸引眼球,但也很容易被选手绑架,如果他走了,你怎么办?昆仑决的工作主要围绕我们的平台、我们的品牌,你的赛事长期保证高质量,可以较大限度避免类似影响。”
姜华的话未必能得到所有圈内人的认同,但也道出了昆仑决的运作理念。
对于明星选手的流失,姜华也做了补充,“其实国内现在并不缺乏优秀选手,少的只是好的平台。以我的经验,一个好的苗子经历两三年的打磨就能成为优秀的选手。我手里也有一个数据,全国1.3万家俱乐部,根据二八定律,每个俱乐部挑选一个人,有望成才的也有2000多人,再加上各种武校和培训机构,这块土壤是丰沃的,所以我并不担心后继无人。”
2016年12月15日,北京,2016昆仑决综合格斗冠军赛7-北京站女子蝇量级,迈罗丽-马丁VS林荷琴。活下来的赛事就能聚集更多资源
过去一个月,在上海的崇明和青浦都相继落地赛事。对此,姜华表示这是一面镜子,“昆仑决当下要做的是大力把赛事扩张到全国各个省市地区,把盘子做大,在你已经提供了内容之后,需要的就是用户沉淀,通过线上和线下尽可能累积更多的观众。”
关于和崇明区的合作,明眼人都能看出,熟稔商业运作的姜华有意通过和政府的强强联合打造一套属于搏击产业的生态链。此前,昆仑决已经在安徽铜陵与政府携手打造“商体文旅宣”五位一体的综合体项目,如今借力崇明显然又是姜华的“铜陵模式”的复制。
“都说大环境不好了,日子不好过了。反过来看,对于我们可能是一件好事,做体育产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现在搏击赛事经历了从粗放生长到政府资源主导的阶段,淘汰了一部分。能够从市场拷问中存活的赛事和项目现在得到的资源必然增加,这就是森林法则。”
你很难说昆仑决未来能够走多远,但当下姜华这个体育人抑或生意人至少还是体育产业洪流中的存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