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奇瑞徽银30亿元金融债获批 曾两度IPO折戟

财经

2019-03-23 00:11

每经记者:张喜威 每经编辑:廖丹

近日,奇瑞徽银汽车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徽银”)发行金融债券的请示获得了安徽银保监局的批复。根据批复内容,此次奇瑞徽银获得的金融债券发行金额为30亿元人民币,期限不超过3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奇瑞徽银仍有45亿元的金融债券存续,其中2018年累计发行30亿元。而2016年发行的15亿元金融债将于2019年11月11日到期。

去年上半年净利润3.34亿元

官网资料显示,奇瑞徽银成立于2009年4月,是继9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之后,原中国银监会批准的首家自主品牌汽车厂商与本土银行合资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

根据最新的评级报告,截至2018年6月末,奇瑞徽银总股本15亿元,共有三个股东。其中,第一大股东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金额7.35亿元,持股比例49%;第二大股东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金额4.65亿元,持股比例31%;而微商银行则为其第三大股东,持股金额3亿元,持股比例20%。

截至2017年末,奇瑞徽银的总资产为327.07亿元,较2016年末的225.00亿元大幅上涨了45.36%。尽管资产规模大幅扩张,对于奇瑞徽银而言,其盈利水平在2017年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数据显示,奇瑞徽银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15.66亿元,较2016年的16.10亿元减少了0.44亿元;净息差则从2016年的7.83%回落至2017年的6.16%,下降了1.67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回报率从2016年的3.17%,下降了0.69个百分点,至2.48%;而平均资本回报率更是从2016年的27.82%,下降了9.66个百分点,至18.16%。

而截至2018年6月末,奇瑞徽银的总资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较2017年末减少了18.45亿元,至308.62亿元,降幅5.64%。与此同时,2018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7.58亿元和3.34亿元,均不足2017年全年的一半。

去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11%

近些年,奇瑞徽银的业务渠道不断拓宽,业务规模也出现了快速扩张。2015~2017年,公司贷款复合增长率高达23.17%。

而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奇瑞徽银2015~2017年的不良贷款总额也有所增加,分别为1.71亿元、1.43亿元、1.53亿元;在加大催收、核销力度的情况下,公司整体不良贷款率水平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分别为0.91%、0.63%、0.54%。

但这一切在2018年上半年出现了转折。

根据新世纪评级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奇瑞徽银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1.63亿元,增幅高达106.54%;不良贷款率为1.11%,较2017年末的0.54%上升了0.5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关注类贷款余额也从2017年末的2.81亿元增至3.80亿元,增幅为35.23%;关注类贷款比率则从1%上升0.34个百分点至1.34%。

从贷款逾期情况来看,在核销一定规模的情况下,2018年6月末,奇瑞徽银的逾期贷款余额高达6.6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34%,较2017年末上升了0.76个百分点。从期限来看,逾期30天以上贷款比例为60.21%,较2017年末上升了10.39个百分点。

此外,受不良贷款规模大幅上升及拨备计提力度有所下降的影响,2018年6月末,奇瑞徽银的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降240.14个百分点至225.36%。新世纪评级表示,未来随着公司业务下沉及创新业务的拓展,奇瑞徽银仍面临一定资产质量下滑压力及拨备计提压力。

两度冲击IPO未果

有意思的是,奇瑞徽银曾于2017年6月向证监会递交了A股上市招股说明书,拟登陆上交所发行不超过3.33亿股股份,用于补充公司资本,扩大业务规模。

然而,时间仅过半年,奇瑞徽银突然终止了IPO审查。

对于这一出人意料的情况,奇瑞徽银曾向媒体表示,“这次终止A股IPO是奇瑞徽银的主动选择”,是因为“公司融资计划变动”。

而此前的2017年12月26日,原芜湖银监分局发布批示,同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徽商银行三方同比例向奇瑞徽银增资。随后,奇瑞徽银的注册资本也由10亿元增加至15亿元

新世纪评级在最新的评级报告中表示,目前,奇瑞徽银已经撤回A股上市申请,一定时期内,公司将通过股东增资和留存收益等方式补充资本。

实际上,这已不是奇瑞徽银第一次申请IPO。早在2015年7月,原安徽银监局就批复同意奇瑞徽银赴香港上市的申请,根据相关批复,奇瑞徽银H股发行的规模不超过49285.7万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随后,奇瑞徽银就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H股的IPO申请文件,最终却因申请材料“失效”而告终。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