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交通分析报告:国内九成的拥堵与上年持平或好转
每天通勤路上跟随人流而动的上班族,有多少人对假期的感知,是从上下班的交通状况来判断的?当临近假期的时候,路面上的车流量和人流量便会有所提升。特别是在长假将到的时候,车流量会逐渐开始下降,原本以为会拥堵的路段,突然间变得顺畅了。原本需要挤着才能上的地铁车厢,竟然能走着进去。为此,不少人都期待着法定小长假的到来,起码能让自己的通勤道路变得畅顺。
不久前,国内两大地图导航供应商,高德和百度都发布了各自的2018年交通分析报告,其中便把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反映在数据之上。部分小伙伴们已经没有堵车烦恼的城市,却都上了榜单之中。而在高德的分析报告里,兵哥所在的广州更是排在北京之后成为全国第二堵的城市。那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出现如此的反差?对其它城市来说是否值得借鉴呢?
车速起不来
倘若有在广州开过车的小伙伴,应该会对路面上其它车辆的行驶风格相当记忆犹新,有位便抢、有灯就冲、乱变车道等,让外地驾驶者在广州开车更不敢正常驾驶。唯有在路上稍微放慢脚步,才能保证自己在瞬息万变的路面独善其身。
如此一来,当有更多驾驶者抱有如此想法的时候,车流的整体速度便会有所下降。同时,交管部门在不同路段所设立的限速指示,也是让车流行驶速度不能被提升的重要原因。在两者叠加之下,行车道内的车辆确实是看似规矩了,但这却是牺牲通行效率所换来的。
再者,驾驶员的驾驶方式也没有进行规范与更迭学习。比如说在深圳已然推行,并有明显成功的“拉链式”交替通行。这种通行方法,在香港和澳门地区早已实行多时,在路面缩窄而产生拥堵的时候,交替式通行能保证每位驾驶者的通过瓶颈处的位置、时间都是均等的,从而不存在插队的状况出现。
规划完善度有待提升
规划完善程度的高低,最能影响道路状况的通畅与否。道路规划包括了行车线的刻画,以及道路方向的调整,如何让车流运行后的拥堵状况发生改变并缓解。我们在路上经常都遇到塞车,但似乎并没有见到会有工作人员对于堵车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就更遑论交通问题的诊断了。
行车线的画制也是其中问题,通过行车线,令在主干道的行驶车辆往两侧的较窄的道路疏导;或者是迫使主干道的社会车辆,只能通过两车道跨线桥通行,当车流量大的时候,拥堵便会产生。很明显,这可不是社会车辆主动选择和在主观意识下制造的拥堵行为。许多道路修缮、扩建、连通新的道路后,行车线没能第一时间进行升级,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之一。
开放,管理思维
道路交通是一套整体化系统。汽车拥有量的上升能反应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而对于老百姓老说,则是为了方便通勤出行。公共交通系统目前仍然算是最便宜的出行方式,但舒适程度却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一线城市。
事实上,这种单人或双人的出行需求,完全可以用更小巧的交通工具来完成,比如说摩托车和电动车。
或许是经历了改革开放时候的“自行车大军”,管理部门认为两轮车并没有汽车来得高级,对城市形象起到反效果。从车型的占地位置、所消耗的燃油量等,两轮车都比汽车来得有优势。同时,包括滑板车、自行车完全可以加入到交通工具的范畴,进行合理化管理。当然了,这样的话工作量就会大了不少,要想五点半准时下班就很难了!
“拥堵程度创近四年来最低,国内九成地方的拥堵持平或好转”,是高德地图根据路网行程延时指数对监测的50个城市进行对比的分析结果。但数据的采样如何、标准又是如何,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能从日常的通勤当中感受得到。所以,这种所谓的交通分析报告,更像是一种为行政策略实施服务的佐证,而团友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