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地久天长》:“中国的老百姓,很伟大”

文化娱乐

2019-03-23 12:16

看《地久天长》时,是我观影经验颇为特殊的一次。很少在大陆院线里看到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尤其是整个电影播放过程中,没有观众离席,电影播放完毕,每个人都静静地等待字幕滚动完毕,直到灯光亮起,大家才站起、离开。王小帅之前笑称这是一部“3D电影”,倒不是说电影是3D呈现效果,而是说它给人一种强烈的“沉浸感”。电影播放后,大家静静坐着的那一两分钟所产生的某种微妙的神圣感,或许就是每个人都沉浸在电影中的一种体现。

苦涩

1980年代中期,刘耀军(王景春 饰)、王丽云(咏梅 饰)一家,和同事沈英明(徐程 饰)、李海燕(艾丽娅 饰)一家关系十分要好,两家人各有一个儿子且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一场意外,刘耀军的儿子星星不幸溺水身亡,造成星星死亡的正是沈英明的儿子浩浩。

刘耀军本是可以有第二个孩子的,但那会儿计划生育抓得正严,李海燕是厂里负责计生的主任,是她强制拉着王丽云去做了流产手术。因为大出血,王丽云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刘耀军、王丽云成为“失独父母”。他们并没有责怪好友沈英明一家,为了保护沈浩健康地成长,他们还要求再也不要在沈浩面前提及此事。

只是于他们而言,丧子之痛难以抚平,自从星星走后,他们的时光仿佛停止了,用王丽云的话来说就是“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从此一切快乐都与他们无关。电影中令人难忘的一幕是,沈英明的妹妹沈茉莉在小年夜去看望刘耀军夫妇,小屋外鞭炮声响,孩子们欢声笑语,室内刘耀军夫妇呆坐在小餐桌的两旁,客客气气、平平淡淡的,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迟滞的,他们被裹挟在悲伤的浓雾中,只是在机械地活着。

在王丽云下岗后,他们先是从内蒙古包头搬到海南,又从海南搬到福建闽江边的一个小渔村,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几年。

他们也曾试图领养一个本名叫周永福的孩子(王源 饰),把这个孩子当做星星的替代。但这个星星或许从来都不愿意成为另一个人的替代,因此他叛逆桀骜,早早辍学并离开这个家。

夫妻俩的苦涩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只是在熬着忍着,仅为彼此活着。因此当有一天王丽云敏感地察觉到丈夫外面有人、丈夫有了新的生命支撑点后,她认为自己已完成生命最后一个任务,便选择自杀(最后被救回)。

而同样的,好友沈英明一家始终无法从自责中走出,尤其是李海燕后半生都活在痛苦中,虽然那是她的工作,她不过是社会机器上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切都不是她的本意,但当她的工作客观上造成好友一生的苦痛时,她难以释怀。临终前她终于再次见到刘耀军夫妇,对王丽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有钱了不怕,你可以生了”……

电影中反复出现《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地久天长”是美好的祝愿,希望友谊长久、快乐长久、美好长久;可现实中,地久天长的却可能是自责、痛苦和缺憾。所有人都活得隐忍而苦涩,郁结的情绪像长在身体里的树,快要撑破他们的身体。

时代

《地久天长》不仅仅是两个家庭横跨几十年的恩怨纠葛,它的野心大得多,“将民族史诗和隐伤埋于几个家庭的故事之下”,两个家庭的浮世绘,也勾勒出一个宏大的时代。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以及当下,三个主要时间段来回穿插交织,观众需要像拼图一般拼凑出历史的模样。知青返城、计划生育、“严打”、改革开放、南方打工淘金、下岗潮、房地产热、出国热……

如今我们学习历史教科书,那些重大的时间节点都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时代的车轮轰轰烈烈向前,看上去似乎稀松平常;或者我们更多地看到是那些胜利者的故事,比如沈英明后来通过房地产热一下子富了起来。

但就像作家余华说的:“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并非人人都能跟上时代的列车,对于那些被抛下的人来说,时代车轮碾压而过留在他们身上的沟壑和伤痕却是真实的、具体的,甚至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填补。

就比如“只生一个好”时,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失去了另一个孩子,王丽云甚至从此失去生育能力;在“我不下岗谁下岗”中,他们不得已从工作岗位离开,人生轨迹也从此改变……

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主宰个体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本身,很大程度也来自时代风向的变化。

王小帅导演也并非刻意渲染历史的磨难,他在采访中谈到他的创作初衷:“中国社会的发展太可怕了,像猛兽一样往前冲,后面什么事情都不管了,这是很危险的。通过电影呼吁一下,把过去先梳理好,别忙着往前,这很危险。”

的确,我们都快忘了我们有过那一些历史。如果我们想走得更远、更好,我们的确有必要搞清楚、弄明白我们来时的路,太多的弯路错路,要绕开。

伟大

王景春和咏梅凭借电影擒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项,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他们两人不仅拥有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脸,更在于他们令人信服地演绎出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个性:朴实、忠厚、善良、勤恳……仿佛他们就是这一片黄土地本身,静默地承受着一切、静默地包容着一切。

当他们看到成年后的浩浩长得这么好,他们或许会闪过这样的念头,如果星星还在也这么大了;但当浩浩来到他们的老房子时,刘耀军还是赶紧收起全家的合照以防浩浩想起些什么,当浩浩坦白是他把星星推进水里时,王丽云还反过来安慰他,“孩子,说出来就好了”。

因此,这样一部讲述个体苦涩与时代苦涩的电影,带给观众的并不是什么悲观情绪,而仿佛是跟随着刘耀军、王丽云夫妇经历了这一生: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勤恳、坚韧、慈悲,默默地咽下苦痛,就是这样默默地熬着,忍着;毕竟地久天长,一生如此漫长,慢慢慢慢地熬过那些苦痛,也会慢慢慢慢地享受许多福气。

我看到网络上有人批评这部电影是“苦情戏”,是“惨”,而不是“悲剧”,因为刘耀军、王丽云没有抗争。这又是某些三流自由主义者典型的批评话术,一种空洞、傲慢且冷漠的批评话术:主要精力骂弱者,强迫他人做圣人,无视特殊语境下个体沉默的权利。无论何时,不作恶地活着,就是守住底线。

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映时,就有影评人指出,电影到刘耀军、王丽云给儿子扫墓那一幕截止会更好。但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现在这个略微有一点大团圆的结局,因为实在是不忍心,不忍心看到这对饱经磨难的夫妇孤独地过完最后的岁月,就像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不忍心将他们拆开。

最后每个人都得到解脱,每个人都找到归宿。尤其是长大的周永福竟然带着女朋友回来了,并在电话里亲切地喊着“爸”“妈”时,令人潸然。真的是“so long, my son”,这个煎熬太漫长了,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不是吗?

我深切赞同王小帅的说法:“中国人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经历了世事坎坷后,仍坚强而平静地生活着,中国的老百姓,很伟大。”

“他们遭遇了很多不幸,还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你就会知道一个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他还能够活下来,还得宽容对方,用隐忍、善良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生活,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也是我的社会理想。”

他们虽是浩荡时代中的微小个体,但这丝毫遮掩不住他们的伟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伟大,成就了时代的进步和向前。这片土地上勤恳坚韧的人民值得我们热爱与守护,他们应该被时代温柔善待。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