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抽空了事实依据的“夸夸”,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最近“夸夸群”和“喷喷群”火了。这看似相爱相杀的一对,其实都是互联网时代情绪倾泻的形式。有人研究发现,早在2013年豆瓣上就出现了“相互表扬小组”,2018年6月份“互骂群”在互联网上掀起热潮,这或许就是“夸夸群”“喷喷群”的前身。
和其他网络热点一样,“夸夸群”“喷喷群”这种形式火爆一阵后可能就会消失在虚拟世界之中。但在将来,随着网络文化的迭代、演变,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情绪宣泄方式。然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反映了网络文化的补偿功能。
毋庸置疑,补偿功能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世界里,人们往往得以满足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在现实世界满足的需求,从而在心理上实现一种文化补偿。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补偿功能的存在,使网络文化别具魅力,并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因此,不论是找人“夸”还是找人“喷”,本质上都是希望实现心理补偿。如果使用适度,对于个体缓解焦虑、平衡情绪等有积极作用,而且能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维护社会心态的平和稳定。
但是,如果过度依赖“夸夸”或“喷喷”,就可能会走向反面,把网络文化本就具有的虚幻性推向极端,使其堕入空心化的境地。孔子曾痛心地质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他的意思是,道德礼教不能仅仅变成外在的形式,而应是内在情感的流露。同样,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对人的赞美也好,批评也罢,都应该实事求是,以是非美丑为依据,也应该发自真诚,使之成为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一旦“夸夸”或“喷喷”被抽空了事实依据和情感内涵,变成一些空洞无聊的语词,那么,无论辞藻多么华丽、花式多么翻新,纵然一时感觉新鲜,终究不过是皇帝的新衣,不但无法遮体,而且将成为一个笑话。如果谁因为明显虚假的夸奖而陶醉,那他一定早已丧失了关于世界和人性的理性判断。因此,偶然享受一下虚拟世界“马屁精”的心理按摩,或也无可厚非,但若长期沉溺,则会降低准确认识自我与判断外部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心理焦虑与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对社会的信心反而会降低,甚至投入“丧文化”的怀抱。
而如果“夸夸”“喷喷”成了商业行为、牟利手段,甚至演变为“5毛钱夸300句”的荒唐闹剧,那更是和广受诟病的花钱买粉丝、雇水军没有实质区别。不同之处只在于,对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而“职业粉丝”“水军”对网络文化生态的破坏早已是有目共睹,无需赘言了。
网络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对于其发展演变规律,我们尚未掌握的还有很多。面对“夸夸群”“喷喷群”以及此类带有网络狂欢性质的网络文化新现象,一方面没必要神经过敏,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则须高度关注、区别治理和加强引导。对于网民中自发形成的、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夸夸群”或“喷喷群”,只要遵守基本的网络社交礼仪,不妨任其自生自灭;对于明显颠倒是非、以丑为美的,则应依法规范和引导,而那些以此牟利的商业行为,事实上是在制造网络垃圾,应严格管控乃至取缔,从而让网络文化的补偿功能在清朗的虚拟空间中正常、适度发挥。
(原题为《抽空了事实依据的“夸夸” 不过是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