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阳不“智能”:中国第三大风电巨头的隐忧
我们的产品就是风电行业的苹果手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下称明阳智能,601615.SH)董事长张传卫说。
但这位风电大佬近日的言论引发争议。对标苹果公司,或许是张传卫的一厢情愿。
苹果公司的致胜之道源自创新,这家由乔布斯创办的科技巨头将毛利低微的终端制造转嫁给富士康等代工厂。
作为中国第三大风电整机商,这家总部位于广东中山的风电巨头,员工结构很难与一家美国硅谷顶级科技公司相提并论。
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员工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超过60%,生产人员占据近半,研发人员占比仅16%。
这样的员工结构在灯饰、服装、电器集群的中山市十分常见。
在长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明阳智能更多时候侧重于制造端。数量众多的基层生产员工,支撑起该公司从上游叶片到中游整机的产业链布局,从而使张传卫在价格战中游刃有余。
这样的产业布局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早期无可厚非。在国产化浪潮下,曾长期处于高价垄断地位外资巨头节节溃败,世界风电竞争格局也因此改写。
武钢、韩俊良、张传卫、张雷等大佬是这股浪潮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如今,明阳智能已坐稳世界第七大风电整机商之位,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被提上日程。
明阳智能想给外界树立技术型企业的形象,包括改名明阳智能,任命技术出身的张启应为新执行总裁,都与这一动机有关。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角马能源」。
十年前,这位军人出身的60后企业家曾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为荣。
现在,他正在思考如何引领一家拥有两千余名低学历生产人员的公司向智能转型。
但过去重资产布局留下的历史包袱,或许是张传卫不得不面对的隐忧。
转型隐忧
2019年1月23日,张传卫在上海敲响明阳智能登陆A股的锣声。这家从纽交所回A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很快受到资本市场热捧。
2017年,明阳智能研发费用仅为2.6亿元,远低于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002202.SZ)的10.01亿元,甚至低于当年排名中国第八的湘电股份。
经历数年增长,其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终于在这年达到4.95%。
截至2018年6月30日,该公司5220名员工中,大专及以下人员高达3274人,占比62.72%,其研究生及以上仅为348人,占比6.67%。这远低于竞争对手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
生产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构成对比更为强烈。截至2018年6月30日,明阳智能生产人员高达2496人,占比47.82%;研发人员仅为840人,占比16.09%。
相比之下,金风科技2017年研发技术人员高达2881人,占比34.41%;生产人员仅为864人,占比10.32%。
另一风电巨头远景能源这一比例更高。其官网宣称,公司共有1700余名员工,研发及技术人员达70%以上。
但该公司一位前高管称,该公司生产人员偏多,源于张传卫多年前在上游叶片领域的布局,仅风机生产人员与同行并无太大差异。
张传卫早年布局上游叶片,与其制造业基因和当时的行业竞争情况有关。
这位深耕制造业31年的风电大佬,曾供职于河南信阳高压开关总厂,并于1990年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次年,张传卫辞职下海,组建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输配电设备。
十二年后,《京都议定书》生效,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风电设备国产化率70%以上的新政,试图打破外资高价风机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张传卫顺势进入风电行业。
2006年,他创办明阳智能的前身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明阳风电)。彼时,风电行业大热,上游产品叶片价格大涨。
这位制造业出身的风电大佬决定北上,在风力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吉林、天津、甘肃等地叶片生产厂随之拔地而起。
十年前,张传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这些生产基地多与经营困难的地方国企合作。
明阳风电的到来,为当地政府带来税收,并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张传卫也借此很快在三北地区打开局面。
在上游叶片领域的布局,以及其他零部件实现自产,让明阳智能拥有成本优势。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2017年,明阳智能1.5MW、2.0MW、3.0MW三类机型的单位售价和单位成本,均远低于金风科技、运达风电、海装风电等竞争对手。
低价让明阳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低价背后,是数家叶片子公司亏损的困局。
在三北地区弃风限电大环境下,以叶片生产为主的吉林明阳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天津明阳叶片公司等也陷入经营困境。
对此,张传卫曾感慨:公司每天一开门,就有800万出去。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划出四个海上风电重点省份,广东位列其中。
面对这个技术含量更高的新战场,张传卫深知,凭借过去传统制造业的打法,很难在这个万亿级市场抢占制高点。
作为公司创始人,他必须尽快带领这家中国第三大风电巨头实现转型。
十年纠葛
如果没有十多年前的一纸技术合约,明阳智能的转型之路可能会少些磕绊。
广东被划入海上风电重镇那年,张传卫终于向aerodyn付完最后一笔款。
这家鲜为人知的德国风机设计公司,是明阳风电此前十年的核心技术来源。
2006年,风电新手张传卫在行业老前辈王文启的帮助下,与aerodyn旗下子公司aerodyn Energiesysteme GmbH签署委托设计开发合同,委托后者开发和设计1.5MW风力发电机组相关技术。
当时,国产化新政掀起巨浪,但中国本土企业在风电领域的相关技术积累尚且薄弱,欧洲不少风机设计公司由此成为合作目标。
王文启是其中关键人物。他原是新疆水利水电研究所所长,是中国风电行业的奠基人之一,其门徒包括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
此外,明阳风电、联合动力、华锐风电等引进德国技术均由他牵线。
当时,aerodyn出现经营困难。这家只有54名员工的轻资产小公司正在寻找技术落地的合作伙伴。
张传卫捷足先登,将该公司的技术版权牢牢掌控。
此后,联合动力、华仪电气等多家风机制造商纷纷引进aerodyn的技术。
Aerodyn一度成为业内最负盛名的外国设计公司。该公司创始人Sonke Siegfriedsen甚至亲率9人团队驻扎中国上海办事处。
当时很多风机,外壳千差万别,但打开以后,里面几乎一样。上述明阳智能前高管称。
这一状况,反映出在中国风电行业起步时期,技术研发不被重视。
在这样的土壤中,Aerodyn快速成长。短短两年后,当与明阳智能再度签约时,Siegfriedsen已能与张传卫平起平坐。
新协议规定,合作方式为双方合作开发,明阳风电在中国大陆地区享有相应的生产和销售的排他性权利。
这是张传卫在2.5-3MW陆上风机和5/6MW海上风机领域的提前布局。
但根据协议,技术研发依然由aerodyn主导,明阳风电核心技术继续受制于人。
不过,在与aerodyn长达十年的合作中,明阳风电不断消化吸收其技术,并尝试自主研发。
研发重任落在首席技术官张启应肩上。这位德国海归此前供职于国电联合动力,曾主导设立该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
更早之前,他还供职于aerodyn Engergiesyteme GmbH。2006年,张传卫与该公司签约时,他正是后者上海代表处项目经理。
十年后,张传卫终于完成向aerodyn最后一笔付款。
次年,他把公司更名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欲向外界树立技术型企业形象。
变化不止于更名,张启应被提拔为执行总裁,并加快对研发人员的招兵买马。
2015-2017短短三年间,该公司研发人员增长超过250人。明阳智能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则由2015年的2.99%上升到2017年的4.95%。
但这仍与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反应在产品上,明阳智能生产陆上3.0MW以上大功率风机的能力相对欠缺。
在中国陆上风电装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海上风电逐渐成为竞争的主战场,但海上风电对风机的质量和功率提出更高要求。
广东省政府对这家本土风电巨头鼎力支持。去年4月,广东省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工作现场会,更是被安排在位于中山市的明阳集团总部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