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美国“海豹”突击队为什么那么牛?带你全面了解人家是怎么训练的

军事

2019-03-21 07:41

海豹"突击队是美国海军所属的特种部队,时至今日已成立50余年,在多次特种作战行动中屡立功勋,可以说是美军特种部队中的“明星部队"。有人认为该特种部队隶属美国海军,所以用“海豹"来形容这支部队总有些不太“霸气"。实际上名称与动物海豹并没有任何联系。"海豹突击队(Sea Air Land Teams,缩写为SEALs)是“海陆空三栖突击作战部队”的别名,SEAL取Sea(海)、Air(空)、Land(陆)之意。

海豹"突击队雪地执行任务

海豹"突击队的创始人罗伊·保汉(Roy Boehm)被全体“海豹”队员尊为“海豹之父”,也是“第一只海豹"(First Seal)。他于17岁时加入美国海军,曾参加二战,31岁时参加水下爆破组(UDT)的第13届水下基础爆破训练,并于1954年11月合格通过。1961年1月7日,罗伊创立了“海豹突击队,担任第二小队的第一任指挥官,成为第一个被编入现役的“海豹”队长。1963年,罗伊赴越南担任蛙人部队顾问。1964年,罗伊离开了越南,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军两栖学校担任了一名教官。1971年以后,罗伊一直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直至2008年12月31日去世,终年84岁。

越南战场上的“海豹”队员

"海豹"突击队的队徽由一只老鹰两脚各抓一支枪与鱼叉围绕着海锚所组成。海锚代表美国海军,老鹰代表美国自由的精神,枪象征着捍卫美国的坚定信念,鱼叉则代表“海豹”蛙人在海上战斗的本能。由于队徽很像某啤酒品牌的标签,所以“海豹”队员都戏称它为“百威徽章"。

海豹突击队徽章

海豹突击队最早的雏形出现在二战时期,即当时的“侦察与突击部队”和“海军战斗爆破队”(NCDUs)。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正式参与二战。由于美国本土远离主战场,若想与敌军交火,势必要进行两栖登陆作战。因此,为了适应抢滩登陆战斗的需要,美国于1942年夏季成立了一个由陆军和海军人员组成的两栖训练基地,开始进行两栖侦察和偷袭训练。这支部队被称为“侦察与突击部队",主要任务是在大部队登陆前,提前摸清指定的海滩和相关地点的情况,以引导进攻部队的登陆。

正在设置炸弹的“海豹突击队队员

海豹突击队真正得到重视是在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由于他积极主张海军建立一支专门用来进行渗透、侦察及反恐任务的部队,所以美国海军正式组建了两支“海豹突击队,即一队和二队,队员多来自侦察与突击部队和海军战斗爆破队。一队隶属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扎在美国西海岸;二队隶属于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驻扎在美国东海岸。组建之初,“海豹"突击队的任务主要是进行非传统战争、反游击战及各种海上及岸边秘密军事行动。“海豹突击队成立后仅一个月便被派往越南战场,他们不仅参与各种特种作战,还多次前去营救战俘,并和地面部队一样参加激烈的巷战。在越南战争期间,有3名“海豹”队员获得了海军荣誉勋章。

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徽章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改变了美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特种部队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1983年,美国海军所属的水下爆破队被全面编入“海豹突击队。1988年,直属于海军部的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宣告成立,负责统一指挥海军所有现役和后备役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便是其中的主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豹"突击队逐渐得到了军方的青睐,参加了1983年格林纳达行动、1990年海湾战争、1989年巴拿马冲突等较大规模的战争。另外,在索马里、海地、利比亚都曾经出现过他们的身影。而最近最为出名的行动则是在2011年,"海豹突击队击毙了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

即将执行水下潜入的“海豹"突击队队员

成为“海豹”队员虽然是一项荣誉,但是要想获得这项荣誉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特种部队素来以选拔严格和训练艰苦著称,作为三栖突击队的“海豹”更是如此。虽然参加“海豹”队员的招募完全出于自愿,而且不论军官或是入伍士兵都是一同训练。不过,在进入“海豹突击队训练以前,志愿者必须满足一些特定的要求。

海豹"突击队队员合影

首先要满足如下条件的人才能有报名的资格:

·必须为美国公民或归化入籍人士;

·必须为美国海军男性现役军人(“海豹突击队暂不允许女性加入);

·年龄必须在28岁以下(遇到特殊情况时,29~30岁也有可能入选,但必须签订免责声明书);

·一只眼睛的未矫正视力不得低于0.5、另一只眼睛不得低于0.3,若是配戴隐形眼镜或者一般眼镜,则双眼矫正视力至少要达到1.0,不能是色盲或色弱;

·通过武装部队能力倾向测试(ASVAB)。

执行任务种的“海豹"突击队

符合上述条件的志愿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体筛选测试,其中包括:在12.5分钟或更短时间内游完约500米,休息10分钟后在两分钟内做42个俯卧撑,然后休息两分钟后在两分钟内做50个仰卧起坐,再休息两分钟。之后需要做6个引体向上,最后休息10分钟后,穿长筒靴和长裤在11.5分钟内跑完2400米。

海豹突击队依靠潜艇快速机动

只有通过以上测试,志愿者才取得了参加选拔训练的资格。而以上的内容只是“开胃小菜”而已,真正的磨难便正式开始。取得训练资格的志愿者们将进行历时50周左右的选拔训练,其中包括28周的基本水中爆破训练、3周的基础跳伞训练和19周的“海豹突击队资格训练。

在沙滩上训练的“海豹”队员

基本水中爆破训练(Basic Underwater Demolition/SEAL,BUD/S)是最重要的训练环节,历时28周。其中包括为期3周的训导课程,随后是分成三阶段的训练项目:体能调节(7周),水下技能训练(8周)以及陆战训练(10周)。整个训练过程都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军两栖基地进行,这个阶段也是淘汰率最高的阶段,高达70%的淘汰率就可以看得出训练的艰辛。

海豹突击队通过皮艇登陆

BUD/S的第一项内容便是历时3周的训导课程,主要讲授“海豹突击队的行动目标和作战方法等,帮助学员熟悉“海豹突击队的各个方面。这个时期实际上是为接下来的艰苦训练做好身体和精神准备,防止后期严酷的训练带来负面影响。

海豹”队员在极寒环境中训练

训导课程完成以后,便是持续7周的体能调节阶段,主要分为体能训练、障碍训练、地狱周和水中侦察训练四个部分。这个阶段的训练极其严酷,学员必须不断进行基本体能运动、长跑、游泳、潜水、障碍跑、沙滩翻滚、划艇和水中求生等练习,完成这些练习所需的时间必须不断减少。由于训练强度大,学员受伤是家常便饭,医务人员几乎是寸步不离训练现场。正因为如此,这个阶段中主动要求放弃的学员数量是最多的。在训练现场设有一口雾钟,被称为"Mr.Bell",受不了严酷训练的学员只要敲三下这个钟便可以退出训练。而去敲这个钟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耻辱,只有当精神和肉体都无法承受痛苦的时候,才会去敲钟。

"Mr.Bel"

在体能调节阶段未被淘汰的学员便有资格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历时8周的水下技能训练。“海豹"突击队隶属于美国海军,所以水下训练的强度和专业性也是其他特种部队无法比拟的。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是水下求生、水下游泳、水下呼吸器的使用、修理损坏的设备等技能。

进行高空跳伞的“海豹突击队队员

为了强化学员的水下求生技能,教官往往会让他们跳入一个很深的水池,再让事先隐藏在水底的人突然将学员身上的设备弄掉,并将呼吸器打上结。这种情况下,学员要安全返回水面,就必须先整理好设备,并将呼吸器上的结解开。整个过程通常需要1~4分钟才能完成,在不借助呼吸器的前提下完成这些训练的风险性很高,不过这些都是特种兵必须经历的。在水池内接受了基本技能训练后,学员会被带到海上进行实地训练。学员要在冰冷的海里连续游上9千米,并且要面对大自然严酷的挑战,只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学员才具备成为“海豹突击队成员的条件。

海豹突击队进行水下训练

如果要想成为“海豹突击队的正式成员,就必须顺利通过“海豹"突击队资格训练(SQT),这样才有资格佩戴“海豹突击队的金色三叉戟徽章。SQT实际上是历时19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学员要继续提高基本技能,同时学习所需的新战术和新技能,以完成委派给“海豹突击队的每个排的任务。在此期间,学员除了要符合“海豹"突击队的各项要求,还要接受同伴的评判,即对其是否合群、是否能融入团队做出评判。这个过程中,学员仍有可能被淘汰。但只要渡过了这个阶段,学员便可以正式成为“海豹突击队队员。

海豹突击队队员利用潜艇进行训练

海豹突击队的日常训练主要包括特战技巧、特殊地形跳伞、“海豹”战术训练(STT)、反恐怖训练(CT)、水中特种作战运输载具操作。此外,担任狙击手的队员,还需要进行4周的武装训练与精确射击课程。这个训练-部署的过程会循环反复进行,以确保“海豹”队员不断进步。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技能固化阶段,只有通过大密度、高强度的持续训练,才能让特种士兵的专业技能保持最高的水平,以应对各种突然事件。

海豹突击队学员合影

海豹突击队最著名的实战案例应该是成功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本·拉登曾制造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给美国和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在“9-11"事件后,美军派遣“海豹突击队第六小队的队员前往阿富汗猎杀本·拉登,此次行动由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威廉·麦克雷文中将指挥,此次行动最终成功击毙本·拉登。击毙本·拉登的则是名为Rob O'Neill的“海豹"突击队队员,他三枪击中本·拉登前额,导致其当场毙命。

“9-11"事件中被袭击的纽约世贸双子塔

2011年5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以不公开的形式面见猎杀拉登的“海豹”队员,授予他们“总统部队奖”。这是美军部队能得到的最高集体奖项。奥巴马在讲话中称,打死拉登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情报和军事行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