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伤评估,美反导系统将补齐“最后一环”
杀伤评估作为美军反导体系作战中的最后环节,主要作用是评估己方拦截弹对来袭导弹的拦截效果,帮助作战指挥官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二次拦截等。
2017年以来,美军加快“天基杀伤评估”系统建设步伐。按计划,该系统将于本月完成最后一系列测试后投入使用。这标志着美军反导杀伤系统补齐最后环节,形成“观察-判断-决策-杀伤-评估”完整作战链路,对提高美军反导作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据美国“防务内情”网站报道,美军“天基杀伤评估”系统将于3月底完成最后一系列试验后正式投入使用。“天基杀伤评估”系统是美军中段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借助天基卫星上搭载的传感器,为美军反导作战提供杀伤效果反馈,将有效提高美军反导作战能力。长期以来,美军几乎未对外公布该系统部署情况,此次低调披露,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反导作战的“最后一环”
自美军建立反导系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一直没有建立专门的杀伤评估环节。以中段反导系统为例,这是美军历时多年打造的一套用于保护本土免受导弹袭击的作战系统,它采用拦截弹直接碰撞的方式,将来袭导弹击落在美国本土之外。然而在试验中,美军很快发现,在拦截弹实施碰撞之前,充当拦截弹“眼睛”的雷达传感器由于识别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辨认来袭导弹与诱饵弹,影响拦截效果。
另外,美军还发现,该导弹防御系统中的现有传感器不具备杀伤评估能力,即使美军实施动能拦截,也无法确定是否摧毁来袭目标,给下一步行动造成困难。因此美军认为,需要研制一套杀伤评估系统,对拦截目标和打击效果进行确认和评估,提高反导系统的拦截效率,降低拦截成本。
2014年,美国国会在《国防授权法案》中要求,美国导弹防御局“应为地基中段防御系统提供改进的杀伤评估系统,最晚在2019年12月31日前使系统具备初始运行能力”。同年4月,美国导弹防御局启动“天基杀伤评估”项目。
“寄宿”商业卫星实现部署
自“天基杀伤评估”项目实施以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较少披露该项目的研发进度,美国一众媒体也鲜少报道相关信息。不过,根据公开资料和美国商业卫星发射情况,外界分析认为,“天基杀伤评估”系统的传感器载荷就“寄宿”在美国第二代“铱星”通信卫星星座上。
第二代“铱星”通信卫星星座由66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近地轨道平面上。“天基杀伤评估”传感器载荷“寄宿”在其中22颗卫星上。每个传感器载荷由1个高速光谱传感器和2个高速偏振传感器组成。光谱传感器用于对拦截中产生的辐射、热和光谱等进行成像,偏振传感器用于确定拦截时产生的碎片、气体的位置分布情况,确定弹头的类型。
今年1月,随着“铱星”通信卫星星座的最后一批卫星入轨,该星座正式组网运行。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披露,“天基杀伤评估”系统也将于3月完成最后试验后正式投入使用。
提高导弹防御效率
随着“天基杀伤评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未来,该系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确定是否拦截目标;确定拦截目标的类型(常规弹头、核弹头、生化弹头还是诱饵);确定是否是正面撞击;确定目标是否被摧毁。随后,评估结果将被反馈到作战系统中,供美军指挥官进行下一步决策。
至今,“天基杀伤评估”系统已进行超过1000次试验,随着美国导弹防御局后续拦截试验次数增多,该系统将逐渐融入美国中段拦截系统,为美军反导拦截作战提供杀伤信息反馈。有分析称,“天基杀伤评估”系统的加入,将使美军的反导系统补齐最后环节,形成完整的打击闭合回路,对提高美军全球反导作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郭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