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一位地方正科领导去当部队文职了,为啥?

军事

2019-03-21 09:30



作者 | 非著名部队自封评论员 武夫

今天,解放军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在我微信群里炸开了锅:


3月20日《解放军报》第11版

30岁的宜宾市交通运输局审计科科长李铖,在已经进入处级后备干部提升计划名单后,选择放弃正科级领导岗位,进入部队成为了武警重庆总队保障部的一名文职会计师。

新闻里描写了许多人对这个选择的不解和诧异,新闻外,这样的不解和诧异更是成几何倍放大。

有不少人质疑,这不会是一个假新闻吧?

我联系了武警重庆总队的战友核实情况,对方的答复是:是真的。

1

有人说:30岁处级后备已经很可以了,成长进步算快的,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要去部队文职

有人问:他妻子在宜宾政府机关工作,孩子也即将入小学,自己不仅选择部队,还选择了异地,这是何苦?

有人猜测:文职待遇要高于地方公务员,选择文职是不是有经济方面的考虑。

有人调侃:他家里肯定有矿,游戏人间,干啥都行,体验生活。

而新闻里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公务员与文职人员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不是绝对的放弃与选择。他从小就有一个从军梦,再加上专业对口,虽然如今岗位职责不同,但都是为党和国家工作。

2

的确,军队人员与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的更替,并非是绝对的放弃与选择

战争年代乃至于建国初期,军政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极为频繁,地方干部进入部队部队干部前往地方是常事,都是在为党的事业服务。

只不过近几十年来,和平年代下军政之间的人员交流更多呈现出一种军人转业到地方的单向流动,政府公务员交流到部队只有特招入伍等极少渠道,人数也是凤毛麟角。

十八大之前,军人荣誉体系、福利待遇体系建设滞后地方发展,不仅导致军队人才流失,也降低了部队对地方人员的吸引力,放弃地方公务员身份来到部队,想都不敢想。

如今,随着军改推进,各项制度保障逐步落实,不可否认的是,部队的吸引力,在逐年递增。

大规模建好文职队伍的大幕拉开后,像李铖这样的“逆操作”,只会越来越多。

只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没转过弯来,仍停留在以往单向流动的思维定式中。

3

一个成年人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必然有自己的考量。也许有性格的因素,也许有现实和理想的多重权衡,又或许有一些不为人道的具体情况。

如果把别人的选择硬往自己身上靠,从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去分析,就往往就会得出一些“他是不是有病”的浅薄想法。

尤其是作为军人的读者,对这一点想必深有体会。

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想要参军入伍流血流汗,部队多苦啊?就像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军人想要退役离开,部队待遇多好呀?

他们不是你,所以他们不理解你为什么来,又为什么走。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是李铖,也自然不好妄加揣测他为什么要放弃正科领导职务,来报部队文职

归根结底,作为吃瓜群众,这都是一件“与你何干”的事情。

4

有人觉得正科领导离职当文职人员很奇葩,当然也有人愿意把他包装成文职火热、吸引力强的一个案例:你看,人家正科领导都离职干文职了,文职真的很牛逼。

这样的想法,也不免显得有些大惊小怪过度解读了。

去年征兵季,有媒体报道了一个清华大学学生去参军的新闻,放到网络媒体上就被一名小编将标题改成了《一个清华生,为什么要去当兵?》,其实读起来是有些尴尬的。

一个清华生,为什么就不能去当兵呢?潜意识里,取标题的小编还是觉得当兵是学历低的人干的事,他想用清华生当兵来证明部队高大上,却无形中暴露了自己的不自信。

不管是清华生来当兵,还是正科领导报考文职,凡是想拿个例来证明别的什么普遍意义的,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因为没底气,所以需要一些招牌来装点门面。

对于个人的选择,平常心,平常心。

5

有很多人问我这件事怎么看。

我说我脱了衣服躺着看啊。

不反对,不支持,佛系得很。

职级和工作能力没有必然的关系,部队能够给他提供多大的平台,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干出多大的成绩,工作是否顺心如意,生活是否和谐安定,这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现在一切都才开始。

不过抛开其它,单从人生经历的角度看,我倒是挺欣赏这哥们儿,从履历上看,今年30岁的他,在上市公司做过会计,在学校当过教师,在政府当过公务员,如今又来部队文职人员了。

这样的人生多丰富精彩啊,这么爱折腾的主,我还挺喜欢的。

是的,此乃性情中人。


本文图片来自央广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