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战例看美特种部队应急反应问题
原标题:应对不当,“红翼”折翅
——从失败战例看美特种部队应急反应问题
2005年6月28日,为追击“基地”组织重要成员艾哈迈德·沙阿,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派出一个4人特战小组,前往阿富汗库努尔省首府阿萨达贝德东部地区,执行武装侦察与敌后渗透任务,代号“红翼行动”。由于行踪暴露,该特战小组遭近150余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围剿,被追击近24公里,特战小组中的3人和赶来救援的16名美军人员阵亡,1架MH-47D运输直升机被击落。此战成为美军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战场最失败的一次作战,被称为海豹突击队40年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美军特种部队为何会遭此败绩?面对战斗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和挫折,美军又是如何应对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剖析。
应急筹划不细,战斗准备不充分。在敌纵深内确认、捕歼恐怖分子头目,情况复杂多变,指挥、协同、保障困难。指挥员在筹划战斗时,应力求详尽,大到整个行动计划,小到每名参战人员的装备都不能遗漏,特别要充分估计到战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周密制定应急预案。
“红翼行动”的应急筹划可谓漏洞百出。行动前,在研判目标区域的卫星照片后,海豹突击队队员认为该地区地形复杂、植被过少,不易隐蔽行动。然而,从指挥员到一线特战队员都未对此予以重视,未仔细研究对手和战场环境,也未对战场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想预判,应急和预备方案简单,更没有进行针对性演练,直接导致特战小组后来面对通联困难、遭遇平民、接敌和快速撤离等情况时均无预案可执行。同时,由于应急预案不细致,战斗准备也不充分。特战小组未考虑会与敌展开激烈交火,所携弹药仅有1.5个基数,火力不足导致特战小组在接敌第一时间就陷入被动。美军在实施首次营救时,也未充分考虑可能被伏击等突发状况,导致机毁人亡,付出沉重代价。
指挥员缺乏实战经验,特情处置不合理。由于此次行动的特殊性,本应挑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负责指挥,以确保灵活处置复杂战场情况。特战小组组长麦克·墨菲上尉虽然在海豹突击队服役多年,但由于他在派往阿富汗前始终在海豹突击队运输分队服役,在派驻阿富汗初期也只是负责低强度巡逻任务,因此缺乏敌后渗透的实战经验是他的致命弱点,这也在墨菲随后的临机决断中得到印证。
在特战小组找到可利用的观测阵地后,当地3名牧羊人意外发现海豹突击队队员行踪。在如何处置3名牧羊人的问题上,队员之间产生分歧。按照交战规则,美军不得杀害平民,但如果放走他们,特战小组就有暴露危险。此时,墨菲实战经验缺乏的弊端暴露无遗,他只考虑到不能杀害平民,却忽视应以完成任务为先的原则,下令放走了牧羊人。可以说,正是此次特情处置不当,留给3名牧羊人告密的机会,直接导致特战小组陷于塔利班武装分子的重重围困之中,特战小组3死1伤。此战后,如何处置平民也成为美军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美军特种部队开始着手修改相关交战规则,并配发能使人瘫痪失能的弹药,确保特种部队在遭遇平民时有其他选择。
通信协同不畅,救援组织不到位。通信与协同不畅,是导致救援行动无法顺利展开的直接原因。由于作战地域高山林立、沟多谷深,对无线电通信效果影响非常大,特战小组始终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导致他们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上级支援。而为恢复与上级的联系,特战小组又多次顶着敌火力打击寻找高地,造成人员伤亡。
接到求援信息后,美军在组织救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协同不畅的问题。美军指挥部虽然迅速出动8架直升机前往目标区域实施战斗搜救,但由于运输直升机与攻击直升机协同不当,攻击直升机未能及时对运输直升机航线所经地区和机降地区实施足够的火力压制,导致一架载有8名海豹突击队队员和8名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成员的MH-47D运输直升机被塔利班击落。指挥部此后又临时改变机降计划,使得损失进一步扩大。由于救援行动接连受挫,且与特战小组失去联络,救援行动被迫停止。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美军从作战准备、临机指挥、协同和救援等方面均出现问题,酿成海豹突击队成立至今最大的败仗。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美军特战队员还是展现出较好的战斗素养。
在被百余名武装分子围困后,4名特战队员以娴熟战术动作迅速形成小型防御圈,击毙数十名敌人。为发出求援信息,负责无线电通信的丹尼·迪茨多次寻找地势较高的位置尝试与上级取得联系。特战小组组长墨菲孤注一掷,冒险爬出掩体到山顶开阔处,使用卫星电话才最终联系到上级。
在得知唯一幸存的队员马库斯·鲁特雷尔所在村庄位置后,美军充分吸取第一次救援失败的教训,展开了“越南战争以后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为防止直升机再次被击落,美空军出动A-10、AC-130进行火力支援,对潜伏在村庄周围的塔利班武装发动猛烈攻击。在确保安全后,营救直升机迅速着陆,营救人员在询问马库斯“你的狗叫什么名字?”“最喜欢的超级英雄是谁?”两个问题确认其身份后,将马库斯安全救回。(周博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