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大国强军 看中国主战坦克崛起之路

军事

2019-03-18 11:51

中国为了在陆军实现坦克的大规模装备,于1955年从苏联进口了15辆T-54A坦克作为原型车,在包头建立了至今仍是中国坦克生产重地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包头一机),并于1959年生产出首批32辆59式坦克。正当包一机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其后中苏关系的恶化却导致59式坦克所用的镍铬材料的供应断绝(1辆59式坦克要消耗近1吨镍)。在当时既没能力自行生产镍和进口来源又遭西方封堵的双重夹杀下,中国科研人员想出了用包头附近出产的稀土来研制不含镍铬的轧制装甲钢板和炮塔钢的方法,这才让后来59式坦克的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而这也意外渐渐开启了中国坦克有别于苏式坦克的自主发展之路。

59式坦克最初是以苏联T-54A坦克仿制品的“人设”出道,包括采用了具有一定倾角的轧制装甲钢焊接结构车体、半球形铸造炮塔,以及仿制于苏联D-10炮的100毫米线膛炮。这让59式坦克一出炉便与同时代的美国M-48、日本61式和英国百人队长等坦克跻身同一档次,部分性能甚至还有所超越。比如百人队长MK5/MK7等都装备83.4毫米线膛炮,打击能力明显弱于59式的100毫米炮,这种局面直到百人队长MK5/2和MK7/2换装了L7型105毫米线膛炮后,才在火力上超过59式坦克。不过59式坦克与原型T-54A坦克还是有些区别的,除了被迫放弃的镍铬钢装甲,由于当时中国自身工业技术水平的限制,59式坦克同样还取消了T-54A坦克的红外夜视装置,这也让其夜间作战能力要弱于M-48和百人队长等坦克

59式坦克比西方坦克落后的还有其火控系统,由于其火炮使用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而西方坦克的火炮当时已经大都采用了双向(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射击精度要比59式坦克高上不少。在后来中苏关系变化令中国失去了从苏联引进坦克先进火控系统的渠道后(除了珍宝岛那辆T-62),考虑到当时各国坦克火控系统正处跃进时期,中国有关单位便组织技术力量,寻求对我军坦克火控系统进行改进的方法,而这就是自动装表火控系统。

它首先装备在69坦克上。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增加了激光测距仪,可以自动获得目标距离,然后进行弹道解算,根据解算后的数据自动抬炮,为此69坦克还换装了双向火炮稳定系统,也就是在水平方向也可以消除车体振动的影响,这样就降低人工装表和操纵带来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坦克反应速度和首发命中概率。此外为了配合新的火控系统,69坦克还配备了主动红外夜视系统,在59式坦克之后首次具备夜战能力。虽然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功能简单、性能有限,难以适应现代战场的要求,不过胜在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用于老旧坦克的改装。

69式坦克算是中国在中苏交恶的背景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坦克,除了火控系统的改进,还将59式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利用从苏联T-62坦克115毫米滑膛炮上学到的滑膛技术,改进为了100毫米滑膛炮(因为中国陆军认为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弹种)。这次坦克炮型的首次“改朝换代”很快就因为中国当时的技术不足而夭折:因为当时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留膛,使得火炮经常需要擦拭,加之100毫米滑膛炮在威力上也没有比59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提高很多,因此部队并不喜欢这种坦克炮。于是到80年代,由于可用线膛炮发射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坦克便又改回了100毫米线膛炮。

等到70年代,由于中国陆军判断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并不能适应80年代战场环境的作战要求,于是在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又发展了更先进的扰动式火控系统。它与自动装表火控系统相比,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测量坦克炮更多的误差参数,例如火炮倾斜和运动状态等,并且给予消除,所以它命中精度比自动装表火控系统高上不少,后来这种火控系统被装备在了79坦克上面。不过受到当时国内器件水平不高的限制,国产的扰动火控系统还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调炮还需人工来完成。于是后来随着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中国又从英国引进了改进型的扰动坦克火控系统,并应用于88主战坦克。它采用电同步方法,火炮与瞄准线可自动同步,可以进一步提高了火控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精度。

这种电同步的镜炮同步方法后来一直被沿用到了96A式和99A式等主战坦克上的上反稳像火控系统。当然在这个火控系统中,四连杆炮镜同步机构仍然被保留着,不过仅是作为降级备份的“半自动”火控模式(即自动装表)。中国坦克与苏系坦克在火控系统发展上的思路差异,第一次被众人关注是在中国96A坦克赴俄参加“坦克两项”期间。尽管参赛成绩有时忽上忽下,但其相对于俄罗斯魔改T-72坦克出色且风骚的射击能力,还是每每压倒众坦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96A式坦克采用了比T-72更先进的上反稳像火控系统。

这种首先在坦克炮和火控系统方面脱离苏式风格的趋势其后继续延续到了80式主战坦克身上。虽然它应用了从奥地利引进的L7型105毫米线膛炮技术,但在整体结构设计方面却还是“小步快跑”地延续了苏式设计思想,比如其采用的半球形铸造炮塔直到85系列出口型主战坦克后才换为方形焊接炮塔,并被后来的96式坦克所沿用。80式坦克与59式、69式和79式坦克最明显的区别之处,在于其首次应用了6个小直径的负重轮,标志着自此之后带有浓厚苏俄风味的“五对轮”也开始慢慢走入历史。

正如上面我们所提到的,中国陆军其实很早就想从线膛炮转为滑膛炮了,但为何直到80式坦克却仍要死抱着L7不放?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从罗马尼亚获得了一辆T-72坦克后,就曾对其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进行过研究,并将其与ZPT-83型105毫米线膛炮组织过对比试验。结果试验发现虽然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由于口径更大、拥有更大药室容积,而使炮口初速确实更快,但是其1000米外的弹丸存速性能却远不如ZPT-83,导致实际穿深并无明显优势,加之身管工艺较为粗糙,中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如ZPT-83。因此后来88B式坦克仍沿用了ZPT-83型105毫米线膛炮,而90年代的59D式坦克则使用了身管更长的ZPT-94型105毫米线膛炮。

但同时由于也看到了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及其配套的转盘式自动装弹机的巨大潜力,我军便在自用坦克继续装备105毫米线膛炮的同时,也开始了对2A46炮及其配套弹种的仿制。初步国产化的2A46炮首先装备在面向出口的“风暴”2型主战坦克上试验,后于1992年装备在了出口巴基斯坦的85-IIAP型主战坦克上。通过2A46炮的国产化和国产105毫米坦克炮技术的继续发展,以及通过研制120炮而建立的高膛压火炮体系和西方的技术交流(获得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提供电渣重熔等技术),我国逐渐掌握了125毫米坦克炮的特性及其改进发展的方向,并在之后开发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ZPT-98型125毫米滑膛炮(被96系列坦克、99系列坦克和VT4采用)。

其实125毫米滑膛炮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值得一说。125毫米滑膛炮在早期样炮设计期间,一度因为设计方法不科学,其2000米上垂直穿深仅460毫米(海湾战争时美军M1A1HA的炮塔正面已经相当于680毫米均质钢装甲),直到90年代后才成功得到改进。比如2002年,99式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院士就在接受《大众科技报》采访时曾透露,125毫米高膛压滑膛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贫铀)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则达960毫米以上。

从85系列坦克开始,炮塔也由80式坦克的铸造炮塔改为了焊接炮塔,这标志着中国的坦克设计开始完全摆脱前苏联的影响,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采用焊接炮塔,一方面是因为在以装甲钢为主要防护手段的时期,铸造炮塔的确拥有更好的防弹外形,但在复合装甲出现后,焊接炮塔却更方便以不同材料进行不同组合来提高装甲的抗弹能力;另一方面铸造炮塔导致的空间狭小,也使得各种作战电子设备的空间布置成为难题(特别是占坦克成本比重较大的火控系统),而这在非常强调作战系统自动化的三代坦克中更是难以令人忍受的。

除了焊接炮塔外,在85-II式坦克上,火控系统也换为更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许多人曾误认为中国下反稳像火控是模仿自苏系坦克,但事实上后者就从来没有过“下反”火控,全世界范围内实用的瞄准镜系统中采用直接稳定下反射镜实现视场稳定的瞄准镜仅有中国一家。与一般意义上的“上反”和“下反”不同的是,苏式主战坦克反射镜的视场稳定大部分是通过上反射镜和下反射镜分别在高低方向和水平方向同时稳定实现的,这实现了与中国坦克“下反”类似的减小装甲弱区之效果,而且同样也导致其难以在稳像通道内整合微光夜视仪和热成像等其他光学通道。苏系坦克的做法是在夜视设备中加装独立的上反射镜稳定装置或采用“稳线”,以实现夜视设备的瞄准线与白光瞄准镜的瞄准线同步,但这样一来整套炮长观瞄设备就显得不太紧凑,反而得不偿失。

相反中国却在火控系统的更新换代的路上走得比苏系坦克更远。虽然因限于当时成本偏高与技术暂不成熟等原因,96式和99式等主战坦克所装备的中国第一代稳像式火控系统均为“下反”(由陀螺仪直接稳定瞄准镜中的120度等腰棱镜),但99A式主战坦克等中国陆军更新型的装甲装备已基本都换用了发展潜力更高、类似美军M1A2坦克所采用的第二代稳像式火控系统——“上反”,而且热成像和陀螺仪组件基本实现模块化和系列化,可为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提供了视野更广、视距更远、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的观瞄设备,并且基本上都保留了可靠的备份火控功能,无需加装额外的辅助瞄准镜,使火控设备占据空间更小。

除了与苏系坦克不同的火控系统外,99式坦克的火力等性能也同样值得一观。其装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在发射钨合金尾翼稳定穿甲弹时,可轻易撕裂世界大多数坦克的装甲,而且横风传感器和目标跟踪器等西方先进主战坦克的标配装备也是一样不少,其中目标跟踪器更是只有日本90式坦克和以色列梅卡瓦4坦克等才有装备。而在99式主战坦克炮塔左侧的激光压制装置,还可以发出激光脉冲对敌方坦克的激光测距仪进行压制式干扰,从而使敌方坦克的火控系统因为测距被干扰而无法在短时间解算出正确的火控参数,使得我军坦克实现先敌发现、先敌火控和先敌发射。

99式坦克上的激光压制系统除了致盲功能外,其实还具有更重要的一项信息化能力——敌我识别。虽然在99A式主战坦克上首先使用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后(激光压制系统已取消了敌我识别功能),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中国陆军的战场敌我识别系统将全面采用毫米波体制。而此前在99式主战坦克系列上使用的激光敌我识别系统也将随着该系列坦克的逐渐退役而消失在视野中。但这个从激光到毫米波敌我识别体制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是能看出我国陆军对战场敌我识别系统的重视程度,而这一点已远远超出了俄罗斯。

与重达50多吨的99A式坦克相比,15式坦克仅有30多吨,它集中凸显了我军装甲部队发展的新趋势:一是能够利用较小的吨位实现较强的防御能力,并提高机动能力;二是进一步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在火力方面,15式坦克沿用的105毫米炮可在一般交战距离上击穿普通三代坦克的装甲。而在信息化方面,15式坦克炮塔周围的全景光电和告警装置,也能配合战场侦察体系实现先敌发现与打击。目前陆军合成旅已开始试装15式坦克,并和现役99A式和96式坦克协同作战,未来配合空军运输机的战略投送,将进一步提高我军对周边态势的快速反应能力。

应该说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大国将军备力量的建设重点转移至海、空、天和信息化方面,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速度已经大幅放缓,但这并不代表陆军武器装备特别是“陆军之王”坦克的发展就没有了价值。我们应该看到除了美国这种挟两洋而自立的国家,大部分欧亚非大陆上国家的战争模式仍停留在与陆地邻国的土地争夺上,主战坦克依然是在未来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武装尖兵。糅杂着中国陆军核心作战思想的主战坦克的崛起,不仅将把中国周边的坦克竞争带入一个更高的新起点,也将使得世界外贸坦克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