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马上评|到底有多少APP在偷听,不能只有用户“细思恐极”

观点

2019-03-19 16:07

有读者向媒体反映,怀疑外卖app在“偷听”用户说话。因为自己聊天时透露想吃什么,这类app立马就会做相关推荐。记者耗时3个多月,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iPhone和iPad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美团回应称,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饿了么则表示,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

这其实牵涉到app大数据模式。用户发现,一旦要注册某个app,往往会弹出要求用户授权各类信息权限的说明,包括通讯录、麦克风、话筒、地理位置等。这种情形下,用户要么只能将权限让渡给app及其背后企业,要么就无法使用此类app。这其实是一种“格式条款”,消费者对此并无多少选择权。

可以说,app及其背后企业对于某个用户的信息获取维度越多,得到的信息数据越广,就越有可能形成对其日常生活、工作、言行举止的全方位监测,美其名曰“大数据分析”。这就导致许多用户感觉,在使用某个app之后,仿佛这个app就成为自己的私人管家,可以“预测”乃至干预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app推送的每一条信息,都是用户信息授权后,企业数据挖掘所形成的数字化资源,以此为基础用以用户画像、行为及需求分析,然后与商家联合后推送给用户,希望能够提高用户的点击率、交易转化率。但前提是,必须在“知情-同意-授权”的原则下正当获取,而非背着用户私自窃取。

报道提及的两家外卖品牌到底有无“偷听”用户,尚待监管部门调查。测试中记者也发现,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并没有被苹果手机授权打开麦克风,但同一体系内的天猫、微信的麦克风都在开启状态,记者将天猫、微信的麦克风权限取消后再进行测试,相关情况却没有出现。到底是谁在“偷听”用户?相信不难查明。 

用户最大的担忧是,还有多少app在借“大数据”之名行侵犯用户隐私之实?前些日子也爆出头条、京东等app疑似后台获取用户信息的报道;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探针盒子、社保掌上通,都是未经用户允许就窃取其用户信息并挪为他用。对这一令消费者“细思恐极”的行为,监管部门当及时出手。 

大数据时代,用技术手段为用户的消费习惯、行为画像,以便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本没有错,但企业必须有边界意识,严格遵循“知情-同意-授权”原则,从而将相关行为限制在法律范围内。 

管住企业滥用“大数据”之手需要行业规范,更需要法律、监管发力。尤其是目前公民信息贩卖已经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快立法,将这一新兴产业尽快纳入更完善的监管体系中,以此织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