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为坦克而生的火箭增程弹

军事

2019-03-18 07:33

在80年代,受到坦克装甲技术自身发展局限性,新型坦克数量虽然较50年代略有下降,但性能却显著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反坦克火箭弹的发展又被重新重视起来。但是有了50-60年代反坦克火箭弹的较量斗争,70年代的坦克普遍采用了多种材料制成的复合装甲,这些装甲的结构设计都是针对反坦克武器工作原理和效能设计的,再加上附加装甲适应性强,新车旧车都可以用。于是,针对70年代坦克技术的又一轮技术战争又开始了。


坦克自身看,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平均时速已经由50-60年代的60千米/小时左右增加到70-80千米/小时,这一时期美国还在争论未来坦克是用燃气轮机还是柴油机,但当时美国的坦克柴油机已经超过了1000马力。多数强国的坦克火力系统也由主炮100-105毫米增加到120-125毫米、火控系统开始使用弹道计算机。而且增加口径后的火炮,射程达到2000米以上,远超当时普遍列装的老式反坦克火箭筒几百米的射程。所以在这段时间,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较量中,坦克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70年代中期,国际上出现了带有增程功能的火箭弹,主要是为了弥补反坦克火箭弹与坦克火炮的射程差距。增程方式主要分为增加推进药和增加火箭增程段两种方法。后来经过论证与研究,增加推进药的办法被并入火炸药研究领域,并成功运用在未来坦克火力升级改造当中,而增加火箭增程段的办法被成功运用。因为坦克对反坦克武器处于优势威胁,所以才有了火箭增程弹技术。然而有意思的是,我国对火箭增程弹技术的提出者,和后来新型坦克的总设计师,竟然是一个人。


火箭增程弹技术带来的性能进步,并不是火箭炮原有射程与增程弹在指标上的机械叠加,而是有一个总重量、飞行速度、装药量等几个方面共同组成的复杂函数关系,具体表现是火箭弹发射后的外弹道特征。

当时在研制增程弹的时候,由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过程并不困难。但在弹药战斗部和增程部结合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在试验场上,一切按照设计装定的火箭增程弹发射后确实超出了改装前的最大射程,但却接着没飞多远,就一头扎到了土里。


由于试验场设备条件有限,缺乏高速摄影设备,没法对弹药飞行全过程进行复合。此时有一位有经验的老教授提出一个假设:“会不会是发动机点火时间不对?”后来经过论证发现,弹药在飞行一段时间后,飞行姿态会发生变化,弹头逐渐下落。由于当时为了尽量追求最大射程,让弹药依靠惯性多飞行一段时间,火箭发动机再点火。但这样做反而错过了最佳的点火时机,使弹药在开始下落以后又以更快速度飞行,增程弹的功效只是在改装前外弹道开始下落的阶段起到了一定的延缓衰减的作用。

于是,所有工作重心就放在了试验场,计划通过反复的实弹射击摸索出弹道姿态、飞行时间等尽可能详细的数据,从而找出增程弹火箭发动机的最佳点火位置。这里说摸索出尽可能详细的数据,其实还是受到试验设备条件限制,后来外弹道技术得到了国家的专门支持,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从那以后我们就不怕观测外弹道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千方百计改进火箭筒的设计,极力提高火箭弹的威力,增大射程,改善射击精度。比如80年代法国研制的反坦克火箭,经过改装后飞行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以至于留给战斗部的重量和空间指标十分富裕,其战斗部直径112毫米,破甲能力在击穿苏联T-72坦克等效均质钢板后,还剩余25%的余量。后来将弹药直径增加到120毫米,破甲能力更有显著提高。这一项目曾经在1984-1986年期间得到美国500万美元的支持。

火箭增程弹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产物,现在世界各国坦克数量都比当时大幅削减,但由于坦克的性能提升,坦克部队在陆军中的地位不降反升。反坦克火箭弹和坦克附加装甲的较量始终没有停息过,至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下期《总说装甲》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