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台上》可能只是没有观众缘
文 | 柯蛙
《阳台上》上映四天了,口碑尴尬,票房更是近乎颗粒无收......
但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依然我们值得聊一聊。
因为一看这个组合——“张猛+周冬雨”——就会知道,这绝对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烂片。
周冬雨大家都熟悉,不用多介绍了。
张猛可能不算特别有知名度,但他的作品《钢的琴》你绝对听过。
张猛之前当过赵本山春晚的御用编剧,写过好几个成功的小品。
2008年凭借《耳朵大有福》,转型电影导演。
转型之后的张猛属于国内相当扎实的现实主义导演,既能拍关怀小人物的文艺片,也能拿住商业类型片。
可为什么这次《阳台上》上映四天,票房远不到500万,排片更是接近于零?
说实话,看完原片之后,扑街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这是一部风格极小众的电影。
《阳台上》很容易让人想到欧洲的小众艺术电影,比如张猛自己热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
这部电影的整体感觉也很像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特吕弗的《四百击》。
同时,片中两个弱者之间的故事,又有些类似于韩国李沧东的《绿洲》。
而以上不管哪一类电影,在如今刺刀见红的院线中,都自然没有任何票房竞争力。
我们先回到故事。
本片中其实只有一个主角,就是张英雄。
他的父亲因为家里房子拆迁跟拆迁办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被气出心梗,突然去世。
父亲的去世给一贯性格软弱的张英雄巨大的打击,于是他萌生了杀死“杀父仇人”陆志强的想法。
确定想法后,他开始了自己的“跟踪+偷窥”计划。
为了更好掌控目标,他跑到了一家快餐店当服务员。
之所以选择这家餐厅,是因为这家餐厅的厕所里有一扇窗户,正好就对着仇人陆志强家的阳台。
在偷窥的过程中,他发现陆志强有一个智商只有十岁的弱智女儿陆珊珊。
戏剧性的是,日复一日的偷窥逐渐让他对陆珊珊产生了莫名的情愫......
另一边,他又在快餐店里认识了服务员红毛,这也是张英雄在本片中唯一认定的朋友。
红毛与唯唯诺诺的张英雄完全不同,他性格开朗,但是眼高手低,一幅混混模样。
张英雄、陆珊珊、红毛,《阳台上》的主框架其实就围绕着三个人展开。
他们三个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城市下的边缘人。
张英雄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想要杀人又犹豫不决。所以这里的陆珊珊和红毛像是天平的两端,不断影响着张英雄的抉择。
陆珊珊童真无邪,她代表的是善的那一面,不断把张英雄拉入正轨,让他逐渐打消了杀人的念头。
红毛是张英雄唯一的朋友,但他喜欢小偷小摸,还有一次背叛了张英雄,这激发了他体内的恶。
《阳台上》的主框架,就是展现了张英雄在这种善恶之间不断撕扯的过程。
电影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场景。
第一个是快餐店厕所的窗户。
这里是张英雄暗恋上陆珊珊的地方,也是他与红毛决裂的地方。
张猛在这里有一个很妙的设计,在窗户上加了一层玻璃纸。
粉红色的玻璃贴纸在太阳光照下展现出了一种迷幻色彩,粉红色代指纯真烂漫,它是张英雄对陆珊珊暗恋的代指,同时又是两人都心智幼稚的代指。
这张玻璃贴纸给张英雄营造了一个乌托邦,让他沉浸在对陆珊珊的暗恋,和幻想自己是个英雄的幸福感中。
可他不知道的是,撕去贴纸之后,其实一边是肮脏腐臭的厕所,另一边是破落不堪的居民楼。
所以对于张英雄而言,童话与现实的距离,其实只有一张自欺欺人的玻璃纸。
第二个主要场景,是那艘被遗弃在黄浦江上的游轮——“东方皇帝号”。
这艘游轮同样有着很强的象征意味,它就是张英雄本人的代指。
“张英雄”“东方皇帝号”,他们都有着非常有气势的名字,但内在也都是一片破败,而且也同样都有着被抛弃的命运。
所以游轮的内舱,也就代指着张英雄的心房。而游轮上那些积满的灰尘,也就是张英雄内心笼罩着的阴霾。
电影中有好几场主要的戏,都在这艘废弃游轮展开。
比如张英雄的内心是如何坍塌的。
整部电影中,他唯一带到游轮来的人就是红毛,而他之所以会带红毛过来,就是把他当成了真心朋友,对他打开了“心房”。
但红毛背着他带情人过去赤身裸体地发生关系,这无异于是对张英雄内心的玷污和背叛。
再加上红毛后面又在厕所里偷窥陆珊珊,这同样等于玷污他的女神。
双重打击之下,张英雄的内心坍塌了。
但如同拆迁一样,坍塌是为了新的重建。
红毛对他的伤害其实也让他意识到了社会的鱼龙混杂,反而助力他真正走出了乌托邦。
片中让张英雄真正放下屠刀和社会和解的,还有两个人。
一个是陆珊珊。
她在电影中除了是个世俗意义上的傻子,还是个未被尘世污染的圣人。她的童真和圣洁让张英雄守住了底线。
另一个正是他的仇人陆志强。
一次张英雄在大街上准备动手,可陆志强突然踩到了狗屎,张英雄准备借机动手,可等这个仇人脱下袜子时,指尖却有两个破洞。
这个中年男人拉起袜子把破洞遮住的动作,让张英雄明白了在这场博弈中,既没有赢家也没有强者,只是弱者和弱者之间的互相残杀。
所以,在电影最后,张英雄没有成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他扔掉了水果刀,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在一片充满瓦砾的废墟中,从男孩走向男人。
其实在电影的故事中,无论是“拆迁”还是“偷窥”,这两个点都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商业类型片,张猛也有这个能力。
但《阳台上》走了另一条道路,电影大大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冲突,抛弃了一切商业类型片的表现元素,而放大了主角张英雄的内心世界,让“情绪”来引导叙事。
电影中用大量手持镜头跟着张英雄游走在上海弄堂,破败的城中村,这些镜头于叙事都毫无益处,但却是铺垫氛围的关键。
为了更突出上海这座城市的质感,张猛这次还特意选用了胶片摄影,营造出了极好的美学效果。
但不乏亮点的同时,《阳台上》也不乏缺点。
最大的遗憾来自于主演王锵。
《阳台上》是张英雄一人的独角戏,但尴尬的是,张猛却找了一个几乎完全不会演戏的演员。
张英雄这个角色绝不单纯是浮于表面的沉默寡言,本片作为一部由“情绪”推着走的电影,这个角色有着极大的可塑性。
可遗憾的是,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他却几乎跟其他所有演员都不来电。
而这种情况对于一部商业类型片来说,影响到没有那么大,可对于这种独角戏来说,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
另一方面是电影的故事。
这个故事看似单薄,其实不然,它在各种转折上暗藏了许多机巧。但问题恰恰是因为机巧太多,反而显得不够流畅。
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就是,张猛似乎把每场戏都拍得很好,但组合在一起却难言顺畅,甚至是乏味的。
如果要究其原因,大概就是过于雕琢,反倒错失了浑然天成的机会。
总而言之,在《阳台上》中能看到很多遗憾,但比遗憾更显眼的,是张猛对于一部作品的赤诚之心。
作为这么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阳台上》自开拍之日起,就注定不会有太高的票房。
但它的价值,也正在于在这种明知无票房的情况,它依然出现了。